中国政府网
EN
https://www.gov.cn/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删除
如您是在地址栏输入网址的,请确认其拼写正确,并注意网址的大小写字母区分。
了解中国政府网更多信息,请访问中国政府网
 
打牢青山绿水底色 长白林海转型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3-06 09:53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长春3月6日电 作为我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吉林省东部山区频繁出没东北虎成为新闻。通常情况下,动物都是由生态环境较差的地方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迁徙。东北虎数量增加、种群恢复折射出吉林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取得的新成果。 

作为我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东部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也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松辽平原乃至东北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绿色天然屏障,吉林承担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职责。

2年前,吉林永吉县北大湖镇桄子沟村村民张有波在《停耕还林保证书》上签下名字。2年后的今天,停耕还林种植绿化苗木,获利18万元,是原来种玉米收入的6倍。

吉林计划将多年来被违法改变用途的林地依法收回,并全部还林还草还湿。经过1年多的努力,目前吉林已收回林地32万公顷,占该吉林流失林地面积的39.8%。

吉林省林业科学院的评估报告显示,吉林每公顷森林提供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平均每年7万元。按此测算,如果被侵占的80万公顷林地全部还林,每年创造的生态价值将达560亿元。

吉林今后将全面实施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推进林地清收还林,争取将全省国有林业局纳入国家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将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扩大到所有国有天然林。

东北重点林区全面停伐的脚步临近,转型已成为吉林林业不可回避的新命题。只有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铁锤敲响悬挂在屋檐下的钢轨后,一群毛色乌黑的小猪应声从森林深处飞奔到饲养员身边。这种独特的放养方法是吉林东部长白山林区林场干部职工发展林下经济,驯养繁殖森林猪过程中探索出的“绝活”。

“每头猪可以挣400元。”吉林省珲春市林业局职工黄延德说起自家养的100来头森林猪,脸上乐开了花。他说,森林猪主要食用森林中的昆虫、野草,是无污染、无公害绿色食品。

依托长白山区丰富的森林和中草药资源,吉林发展林下特色经济,打造野山参、五味子、食用菌、林蛙等主导产业,使林下经济成为林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林业职工致富的主渠道。吉林省积极拓宽和利用各种投融资渠道,建设总投资达到30多亿元,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林业生态旅游服务体系。

吉林森工集团去年再次从非林产业利润中拿出2100万元分配给各林业局作为生态建设基金。上一年这家集团首次提取非林哺林生态建设基金1200万元。“‘非林哺林’已成为吉林森工集团的新常态!”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说。

柏广新说,吉林森工集团组建20年来,森林蓄积达到1.8亿立方米,已恢复到开发初期水平。乔木林每公顷蓄积达到151.9立方米,接近开发初期158.5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已开发林区之首。“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木材年产量从166.8万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54.4万立方米,累计减少木材消耗800万立方米。”

吉林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27.5%,到目前的43.8%,尽管经过多年的采伐,活立木蓄积量依然达到9.56亿立方米,比建国初期多3亿多立方米。

生态环境的改善给吉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以粮食生产为例,吉林粮食产量近10年来连续增长,连续两年突破700亿斤,居全国第四,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商品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前列。(记者 齐海山、高楠)

责任编辑: 温雅
 
中国政府网
EN
https://www.gov.cn/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删除
如您是在地址栏输入网址的,请确认其拼写正确,并注意网址的大小写字母区分。
了解中国政府网更多信息,请访问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