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部分中,“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一节着墨最多,要求甚严,刚性最强。保护生态渐由迫于资源环境压力的被动选择,变为全民族共同主张和自觉行动。今年两会上,生态环保问题持续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焦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环境好转的成果,更是会内会外强烈的呼声和共识。全国人大代表柳长庆认为,建筑业也要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做出贡献。通过科技创新,将尾矿转化成环境友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有效降低灰尘排放,减轻建筑作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全国人大代表赵馨群认为,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早日实现综合执法;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的投入,整合资金,开展系统治理的试点,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全国人大代表宋国权认为,国家应借鉴“棚户区改造”的做法,设立“环改”专项资金,组合出台“环境改善”政策。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全国人大代表陈温福说,秸秆还田是既能杜绝污染,又能提高土地肥力的最好方式,而且现在技术上已经有了突破。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促进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全国政协委员杨铿认为,要从提高油品质量、提高燃油机械燃烧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执法力度三个方面入手,以国家战略的高度系统地治理雾霾。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全国政协委员成岳冲认为,应支持经济条件较好、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的省市率先立法,制定实施更高更严格的地方燃油标准,并逐步在全国范围推广。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