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解读中国经济形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3-10 15:06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2015年经济形势如何?GDP增速降低的原因是什么?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我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手段?中国政府网邀请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解读中国经济形势,并回答网友关心的问题。

GDP增速降低是什么原因?

张立群首先谈到了GDP增速问题,他说“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中是比较低的增长水平。从国际视野来看,我们的7.4%又是不算低的,应该说是名列前茅的。”

张立群对GDP增长速度做了分析,“中国经济正在从高增长转向中高增长,从‘旧常态’转入‘新常态’。”张立群表示,这个变化是一个重大的阶段性的改变。这种阶段性的改变意味着我们目前观察经济增长水平的标准必须要按照“新常态”的新环境来判断,不能按照传统思维来判断。这个“新常态”涉及到国内外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

对于国内的发展环境,张立群说,“我认为现在也有一些深刻变化。我个人的分析认为很重要的就是城镇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束缚或者制约作用,在最近几年开始突出。”张立群认为制约作用主要表现是我们的产业或者是人口转移。“按照过去城镇化的模式来看,是向大城市转移、向大城市集中。但是,这个大城市承载过多的产业或者过多的人口的能力是越来越不足。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又没有及时地成长起来,比如它的公共服务能力跟大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它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跟大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个产业和人口还不愿意向中小城市去聚集。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发展空间开始越来越狭窄。产业在城市发展的成本,包括物流成本、房租、地价等等压力是不断增大的。”

“另一个方面,劳动力进入大城市受到的约束也是越来越多。”张立群认为,大城市的市场对整个市场的支持力度在减弱,在大城市建设住房的空间日益狭窄。他说,“在这种情况下,由城镇化的瓶颈制约带来的国内居民生活改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的减慢、两大市场发展速度的减慢也必然传导到多个市场需求方面,比如对房地产的影响、对汽车工业的影响、对重化工业的影响、对建筑材料工业的影响、对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等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适应“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

“首先是要适应经济的‘新常态’。”杨立群说,“既然经济发展的国内、国外环境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我们就要认识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环境。所谓适者生存,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杨立群认为,适应这样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从过去的做得多、做得快转向做得好、做得优、做得省。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条很重要的主线就是从粗放的、低水平、低成本的数量扩张转向集约的质量效益型的或者是清洁的发展。这样的转型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看成是重大机遇。

杨立群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外的发展环境发生改变,恰恰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是重大的历史性的机遇。

“我们要把握这个机遇,在提高增长的含金量上下功夫、在控制发展的代价上下功夫。通过努力,使中国经济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有一个更高水平、更小代价可持续发展的新基础。我想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所以把握这个机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适应新常态,实际上就是要接受经济增速的适度下调。从刚刚的分析来看,国内外的需求水平都有所下降,企业的订单水平也就开始下降。”杨立群说。

货币政策在防风险方面还是要有足够的警惕

关于货币走向问题,张立群谈到,“我想还是要把稳健的基调把握好,既不能不足,也不应该过度。”张立群分析了风险的控制问题,他说,“如果货币政策把握不当,这些资金就可能会注入到这样一些追逐高收益的方向上去,比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高利率吸引高风险的信贷资金扩张是需要警惕的。货币政策在防风险方面还是要有足够的警惕。”

对于今年的货币政策走向,张立群谈到,“货币政策在今年围绕着保持适度的货币供给量,还应该认真做好工作。”他表示,“今年的货币政策面对的形势是非常复杂的,把握好它的力度,难度比较大。当然,货币政策从各项操作工具的选择上,今年的选项是进一步增加的。应该说经过努力,货币政策能够把任务做好。”(傅义洲)

责任编辑: 傅义洲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