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查文晔)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范徐丽泰女士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就香港政改、香港未来发展、青年问题等热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8·31”决定不容推翻 对于香港政改,范徐丽泰认为,中央和特区政府真心实意希望香港能如期实现一人一票普选产生2017年行政长官。 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她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8·31”决定与基本法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历次关于香港政制发展的决定是一脉相承的,它考虑了香港的实际情况,是经过多方咨询和长时间研究后慎重作出的。它为普选规定了核心要素与基本框架,这些核心原则不可能退让。决定对推进香港民主政治进程意义重大,不容推翻。 对于决定中规定行政长官候选人必须获得提名委员会过半数委员支持,范徐丽泰说,这是为了保证候选人的素质,包括政绩。因为提名委员会委员具有广泛代表性,如果能获得过半数支持,候选人在全社会中的认受性会更高。“这也是国际惯例,无论是公司股东大会或是议会表决,重要事项都要超过半数成员同意。” “决定中的有关规定一方面防止了候选人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规定候选人数目为2至3名,确保选举中有充分的竞争。”范徐丽泰说。 对于日前27名香港反对派议员“捆绑”联署宣称将否决任何基于“8·31”决定而形成的政改方案,范徐丽泰说:“反对派的态度就是唯我独尊,他们试图利用掌握的关键少数票胁迫中央让步,这怎么可能成功呢?既然不可能成功,为什么他们还要坚持去做呢?他们是要争取民主,还是实际上要破坏民主的进程?” 她说:“香港市民对此自会做出判断。” 同舟共济解决问题 张德江委员长4日在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联组会上讲话中指出,当前,港澳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靠法治、靠同舟共济来解决。对此,范徐丽泰十分赞同。 她说,有一部分香港人觉得经济发展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利益,因此对经济发展并不热心。她认为,这种认识存在偏差。“财富的二次分配应由政府通过税收来解决,特区政府是有意愿改善现状的。但是如果不发展经济,政府哪里来更多的资源改善民生呢?香港应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为长远做好规划。” 范徐丽泰认为,香港要把发展的眼光投向内地。未来香港与珠三角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港人生活、工作、创业可选择的空间就大得多,许多因为香港生活成本高企、市场空间有限而造成的问题都会找到解决办法。 对于维护法治这一核心价值,范徐丽泰认为非常必要。“一直以来,我对香港的法治都非常自豪。在人大常委会讨论时说起法治,我总要加上几句香港的经验。可是‘占中’以后我就不再讲了,因为不好意思讲。” 她表示,在香港,一些人以追求民主为名,违背法治原则,破坏法治精神。通过违法手段争取到的东西,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对社会有利。“如果没有法治,社会上会乱得不得了,最后受罪的还不是老百姓?” 对于香港社会中的各种争拗,范徐丽泰认为应抱着同舟共济的态度去解决。“大家可能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不要吵了,还是朝着目标一起向前走,有什么矛盾我们在前进过程中解决。” 她说,立法会的一部分议员坚持采取不合作态度,特区政府的提案无法通过,对政府施政造成严重障碍,令人深感忧虑。“亚太地区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新加坡已经超过香港了,上海也快了。如果香港再不努力,其他城市超过的可能性也很大。” 她呼吁广大香港市民站出来发声,反对那些“有破坏,无建设”的人,用民意制约他们。 寄语香港青年:眼光、胸襟、志向 范徐丽泰鼓励香港青年北上发展。她说,香港不大,如果只盯着香港,永远会觉得人家来抢我的资源。如果把视野放大一些,看看邻近的地方,就会知道机会很多。 “不要整天受负面情绪影响,尽量看得远一点,胸襟大一点,志气高一点。机会总是留给有能力、肯努力的人。如果一直坐在家里,机会是不会掉到你身上来的。”范徐丽泰说。 她建议,两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为北上的香港青年领航指路,提供资源支持他们踏出第一步,为愿意付出努力的青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范徐丽泰说,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改善青年的生活现状,令他们对未来有信心。对青年的不满情绪应设法疏导,加强法治教育,防止他们倾向不理性的行为。 “有一点要坚持,他们如果做出侵犯他人利益、权利的事情,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如果他们违法,我们就要依法办事。”范徐丽泰说,做香港青年的工作还需要各界继续努力,让他们真正了解国家,全面认识“一国两制”方针,理解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