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3-28 09:05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构筑祖国西部绿色生态屏障
——新疆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纪实

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28日电(记者 蔡国栋)“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一首老歌展现了新疆的大美风光,也唱出了各族群众对这片热土的深深眷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边远偏僻、人烟稀少的天山、阿尔泰山、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沙漠与绿洲接壤处,以及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的河流两岸等地,陆续兴办了大批国有林场(站)。60多年来,这些国有林场(站)为维护祖国西部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

春分时节,在天山山脉东段博格达峰的天池,洁白的雪峰、墨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而这幅画中的“守护者”就是天然林。

“瞧,那棵树肯定被人动过,跟前几天不太一样。”从“砍树人”到“护林人”,这是杨建山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大转变。作为“林二代”的他,自1991年起就一直在林场工作,从最初的伐木工人,成为如今的管护所所长。

在林业工作者眼中,天然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是带给家乡碧水蓝天的生态工程,还是让生活产生巨大变化的民生工程。杨建山说:“现在每月固定近3000元的工资,还住着水、电、暖都有的房子,很满意!”

过去,杨建山所在的乌鲁木齐板房沟林场一直靠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获得收入。2000年,新疆开始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场调减了天然林采伐量。2005年,新疆全面停止天然林经营性采伐,林场的经营性收入锐减,林场发展也停滞不前。

2012年,乌鲁木齐板房沟林场由企业改制为全额预算的事业单位,杨建山也拿到了林业行政执法证,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从事“护林”工作。

目前,新疆林业用地面积已由“八五”期间的408.83万公顷提高到1099.71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由“八五”期间的26241.6万立方米提高到38679.5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开放前的1.03%提高到4.24%,森林面积净增528万公顷。

改革创新筑巢森林生态摇篮

板房沟是新疆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的一个缩影。新疆气候干燥,土地沙化严重,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脆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现实生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子孙后代。

“新疆国有林场属于森工企业性质,不具备林业行政执法的资格,制约了林业依法保护森林资源职能的发挥。”新疆林业厅党委书记来景刚说,必须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由国有林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森林资源管理职能。

为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新疆率先在全国探索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在改革中紧紧扭住保障生态、改善林场职工民生,从功能定位、机构规格和人员编制等多方面给林区改革“开绿灯”。

200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了天山西部林业局、阿尔泰山林业局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改革方案,将两个森工企业改制为全额预算的事业单位。

2005年,新疆停止天然林经营性采伐,实现了木材采伐利用由山区天然林向平原人工林的战略性转移,使得山区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的休养生息。

2012年,新疆林业厅直属的25个山区国有林场改制为国有林管理(分)局,从而在体制上建立了适应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快建设现代国有林场、国有林区

由于新疆财力有限,所以在2012年的改革中,各国有林管理分局职工及其他费用,尚未纳入自治区财政预算,均由国家天保二期资金提供保障。

“新疆国有林区改革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程。”新疆林业厅公益林和国有林场管理总站站长师戈里说,《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对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将经费纳入了同级财政预算,解决了新疆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

今年,新疆在新改革方案的指导下,继续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在此基础上,新疆不仅划定了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四条林业生态红线的数量指标,同时确定了红线的空间范围,实现了红线落地,并制定了红线的管控措施。“林业工作者的春天到了,愿一辈子为国家守护这片青山绿水。”42岁的哈萨克族管护员吐苏甫汗·胡萨英汉说。

责任编辑: 温雅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