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 钱春弦)中国民航局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航空公司严格执行航班飞行中的驾驶舱机组成员不得低于2人的规定。欧美各大航空公司也做出类似的要求——这多少让人倍感心酸。 万米高空,最坚固的一扇门 中国民航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对航班飞行中的驾驶舱机组成员保持数量做出了不少于2人的规定,对此各航空公司已纳入《运行手册》。 据悉,从去年4月起,中国民航局就着手进一步明确规定,要求驾驶舱内必须留有最少飞行员的人数。同时积极研究驾驶舱从内部封闭时,如何从外部强制打开的可行性。 随着“9·11”之后这一扇门日益坚固,在个别情况下也许过于坚固了——德国之翼9525引发了这样的担忧。 驾驶舱门上锁系统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直到2001年9月之后才落实严格规定,以防民航飞机受到外部攻击者控制。欧洲航空安全署和美国联邦航空局要求航空业者找出办法,即便是在致命武力的威胁下,也能避免遭劫持。 德国之翼证实:驾驶舱安装的是防弹装甲门,机上配备影像监视系统,用以确认要求进入驾驶舱者的身份。只有驾驶舱里的飞行员能将舱门解锁。 这架空客A320的驾驶舱门外有一个数字按键盘,要求机组人员进入前输入密码。驾驶舱内的蜂鸣器装置将传达机组人员请求,飞行员可以允许或拒绝:解锁或锁住。一旦舱门锁住,自动开门功能、数字按键盘和蜂鸣器将被冻结数分钟。 如果密码正确,即使驾驶员不吭声,一定时间(如30秒)后,舱门也会自动解锁。但如果舱内驾驶员选择拒绝,门依旧关闭而且无法用任何暴力方式打开。 担心容易被打开,变成担心打不开。所以中国民航局研究在紧急情况时,强行从外部开门,飞机的安全适航性是否允许。 全球在行动:驾驶舱双人制 驾驶舱里不得少于两名飞行人员,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民航运输大国,目前美中两国对此都有规定。美国航空公司规定,起飞和降落期间,两个飞行员都必须在岗。在飞行阶段,多数美国航空公司要求一名空乘人员待在驾驶舱里,直到另一名飞行员回来。 我国民航就规定,即使只有两名飞行员配置的单通道飞机,如因工作需要或生理需要其中一人不得不离开驾驶舱,舱内也必须再同时增加另一名机组成员,包括乘务员或者安全员。 让人遗憾的是,汉莎航空的首席执行官斯波尔表示,对驾驶舱内必须同时有两人的规定,欧洲的大型航空公司的规则都没有美国航空公司严格。目前包括汉莎和柏林航空公司在内的德国航空公司纷纷表示,计划尽快实施类似措施。 挪威、加拿大和英国的多家航空公司要求飞行中驾驶舱必须有两名机组人员待在里面。欧洲的芬航和捷克国家航空公司也有类似规定。 敲开那扇门,靠近那颗心 德国之翼9525悲剧显示,在驾驶舱安全管理漏洞之外,可能与机组人员心理因素有关。其实,自从“9·11”事件之后,各国民航都加强了对航空从业人员的背景调查,将空防防线前移。但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心理疾病监控,还没有完全展开,缺乏常态化的频次检测。 这方面,我国民航采取了相对较高的标准。民航局要求在2015年度民航飞行院校招收飞行学生的体检鉴定中,统一实施心理健康评定。此次民航局采用的心理健康评定工具,是民航行业化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该工具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我国航天员的选拔的心理健康评定,就选用此工具。 我国《民用航空招收飞行学生体格检查鉴定规范》中明确规定:民用航空招收飞行学生“心理学评定结果应符合飞行职业要求”。民航局副局长李健表示,针对当前民用航空工作新情况,我国不断加强招飞心理健康评定,持续强化飞行员心理健康风险管控。作为行业安全基础的飞行员心理健康风险管控体系日益严密。民用航空卫生管理规范性文件已经在征求意见过程中。 目前已形成民航局航空卫生处监督检查、各地区航空人员体检鉴定中心健康评估、各航空公司航空医师对空勤人员实施健康管理的三级健康管理体系。空勤人员作为特殊人群,有着严格的健康要求。 据统计,1982年以来,国外至少发生三起被疑精神失控导致的故意坠机事件,造成345人死亡。1982年2月9日,一位有心理障碍的日本航空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坠毁在东京湾,造成24人丧生。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专家罗晓利建议,航空业可通过实施员工辅助项目,对飞行员及家属开展压力管理、人际沟通、工作与家庭平衡、职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长期“精神按摩”的方式提高飞行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位飞行业内人士也表示,我国民航的一大优势是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把航空公司党委或飞行队指导员的作用与现代心理监测技术结合起来,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