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友在他的养猪场内喂猪(4月1日摄)。今年51岁的董振友在南岔林业局柳树经营所做了20多年一线工人,2004年从经营所下岗,2007年开始养二代野猪。他目前养殖二代野猪750头,不但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还在北京、石家庄等地设有野猪肉专卖店,2014年盈利达100万元。出于保护森林资源等原因,我国东北的重要木材基地——小兴安岭在过去十几年间一直分区域逐步停伐,并于今年4月1日全部停伐。而每次某林场停伐,都会带来有关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记者近日走访南岔林业局柳树经营所、桃山林业局跃进林场等近10个林场、所,了解再就业林业职工的生存状态。截至目前,小兴安岭所有林场因停伐累计产生富余职工33900人;黑龙江森工系统通过劳务输出,以及向森林资源抚育和管护、林下经济、公共服务等领域转岗分流等方式,已逐步安置富余人员24380人,但仍有近万人待安置。这些人普遍年龄偏大,再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关注。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张桂珍在伊春一家玉石店内工作(4月2日摄)。今年45岁的张桂珍原为桃山林业局原神树林场工人,20世纪90年代末离开林场,在外地打工多年。2014年,她开始在伊春一家玉石商店做销售,月工资1800元。依托当地玉石矿,桃山林业局将玉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吸纳数百名原林业职工再就业。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赵清海身穿环卫工人服装站在伊春街头(4月2日摄)。今年58岁的赵清海原来是桃山林业局奋斗林场的一名油锯手,从1977年上岗一直工作到2011年奋斗林场停伐,随后被安排到环卫部门,月工资850元,成为桃山林业局设置的500个公益性再就业岗位安置人员之一。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4月3日,杨志明在自家小卖店里收拾货物。原铁力林业局建设林场职工杨志明今年51岁,20世纪90年代末下岗,与妻子经营小卖店为生,全家年收入8000元。他说,由于近年来林场人口不断外流,小卖店的生意也愈发艰难。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