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创造中引领时代航向--从鞍钢劳模“群英谱”看劳模精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4-29 19:28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沈阳4月29日电 (记者 赵承、王炳坤、李铮) 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鞍钢集团公司60多年来累计诞生各级各类劳动模范6330人次,持续不断地播撒着榜样的力量。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记者深入鞍钢劳模和职工中采访。他们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面对转型的重大任务,劳模要以苦干、实干,以创新、创造赋予劳动更大价值,引领时代发展航向,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从“苦干”到“创新”

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在60多年风雨历程中涌现出众多劳模,在各个时期都有闻名全国的先进人物。总结这些劳模,“苦干”是他们共同的基因和生命的底色。

“1948年鞍山解放,历经战火的鞍钢回到人民手中时已是千疮百孔,日本专家甚至认为,断壁残垣的鞍钢厂区只能用来种高粱。”鞍钢展览馆馆长孙涛说。

可是,从鞍钢走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老英雄”孟泰偏不信邪,他发动大家献交器材,甚至破冰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寻找设备,帮助企业快速修复。孟泰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鞍钢人苦干实干、爱厂如家,有着“铁姑娘”之称的鞍钢首位女司机长车桂珍就是一位跟随者。

1949年参加工作,82岁高龄的车桂珍接受采访时精神矍铄。在那个火红年代,车桂珍不分白天黑夜地驾驶电机车穿梭于鞍钢厂区,驾驶室四面透风,夏天一身灰、冬天一脸冰。“解放初期国家一穷二白,我们那一代人不咬牙苦干,如何为后人打下基础?”她问。

时至今日,鞍钢劳模还保留着吃苦耐劳的本色。“雷锋传人”郭明义每天提前2个小时上班,19年来累计献工超过1.5万个小时。已故劳模蒋东明在身患癌症的最后日子里,仍然一边化疗一边工作,争分夺秒为企业攻克难关。

除了苦干、实干外,鞍钢劳模身上不乏创新、创造。“‘一五’时期鞍钢矿山生产告急,年轻技工王崇伦刻苦攻关,发明的‘万能工具胎’使工作效率提高6倍以上;现代化建设时期,李晏家、胡康振、范传昌等技术能手使出浑身解数推动技改,让老鞍钢持续焕发生机。”孙涛介绍说。

在鞍钢,经营正面临着巨大压力。铁矿石价格腰斩、钢铁售价一再走低,鞍钢的一位负责人说,我们感受到了严冬。在这里,劳模群体开始向创新、变革要效益。全国劳动模范、鞍钢矿业集团总经理邵安林推广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双轮驱动”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重组联合,走在了全国矿山改革的前列。

培育创新、创造的沃土

有什么样的机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模范。鞍钢将普遍培养与重点扶持相结合,不仅为职工量身订制技能培训、在职学习、外出考察等提升计划,对重大创新扶持也不遗余力。

普通钳工李超因表现突出,在单位重点培养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鞍钢集团攀钢钒公司轨梁厂首席工程师陶功明去年申报的研究项目,公司一下子拨出100多万元用于研发。

有什么样的劳模,就有什么样的职工队伍。记者采访期间,不难感受到创新创造的劳模精神深入鞍钢骨髓。从班组到作业区,从厂矿到分公司,先进生产者、“科技标兵”、“杰出创新团队”等标杆就树在职工身边,时刻激励人们学英雄、搞创新。

李超说,通过评星、评级等措施打通一线操作工的晋升通道,高级别技师可享受公司经理级待遇,“这让职工立足基层有了定力,追求创新有了动力!”

从兴趣爱好中生长一技之长,将奉献社会与自我实现相结合,劳模的创新精神如今正迈上新台阶。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张福多去年在公司帮助下组建了“技能大师工作站”,旨在吸引基层职工参与设计、出点子。“只要你有好创意,我们创新出的成果就有你的功劳,”他说,这一机制让劳模和职工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新常态”下劳模要有创造的担当

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鞍钢工作期间,留下了“甘做一颗永不生锈螺丝钉”的誓言。诚然,鞍钢劳模身上闪现的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认真负责、拼搏进取等亮点,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丢。面对经济新常态,劳模群体更应有创新、创造的担当。

一年前,老劳模邢贵彬调入鞍钢亏损最严重的铸钢公司担任经理。在这家混合所有制企业,他大胆推进改革。加强现场精细化管理、压缩采购环节、推进内部机构整合、构建干部能上能下机制……

邢贵彬到任后,铸钢公司面貌焕然一新,去年后三个季度累计减亏近3000万元,职工收入增长12.8%。采访中职工们称赞:“邢厂长干得了粗活、玩得转技术、管得好企业,这样的劳模我们信服!”

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人才学研究员孟庆伟认为,当今社会在互联网和高新技术带动下,变革明显加快,劳模群体只有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其精神才有放大效应。“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创新、创造、创业、创变等因素将在劳模精神中扮演更为重要角色。”他说。

邵安林说,劳模是一个高素质、高境界的群体,新形势下采取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引导他们创新、创造,不仅关乎这一群体能否更有作为,对得起劳模称号赋予的责任,也关乎我国经济转型的成败。

不久前在沈阳落幕的中国绿公司年会上,包括王健林、马蔚华、俞敏洪在内的商界领袖痛陈一些地方体制机制老旧,创新动力不足,尤其在东北三省,一些人的思维观念与市场经济要求相距甚远。

孟庆伟说,改变这一状况离不开劳模发挥导向性作用。希望更多的普通劳动者成为创新者、创造者,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责任编辑: 张倩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