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马骁、白靖利)5月12日是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青海、云南等省市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活动。 在2010年发生过大地震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当地政府部门在新落成的抗震救灾纪念馆广场前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通过展板、专家解答、现场示范等方式,宣传普及防震避震知识。 玉树州地震局一位负责人说,他们正在倡导在公民中间开展四个一活动:就是每人读一本与灾害有关的书,观看一部与灾害有关的影片,和同事共享一次防灾减灾的经验,在家里面开展一次防灾隐患的检查。 在青海省化隆县巴燕初级中学,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向这里的师生们宣传防灾减灾知识,讲解如何在地震来临时逃生、怎么才能使危险降到最低。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一次紧急疏散演练,队伍井然有序。 青海省地震局办公室主任张恩育说,过去5年,青海省不断强化监测预报工作,优化地震台网布局,青海西部地震监测能力由原来的4.0级提升到3.5级,人口稠密的西宁及周边地区由原来的2.5级提高到1.5级。震害防御工作扎实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显著。 云南省在地震多发区昭通市举行宣传日活动,通过应急救援装备展示、现场讲解、发放防灾应急小手册和防灾小应急包,为市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市民来到活动现场,向民政、住建、卫生计生等部门工作人员认真询问。 据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国材介绍,自2011年起云南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共投入资金近1.4亿元,为全省1310万户家庭发放了防灾应急小册子,为593.59万户家庭发放小应急包,组织开展防灾应急小演习8400余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面对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和繁重艰巨的防灾减灾任务,云南省实施了包括大震监测预报、提高抗震设防、救灾物资储备、应急救援在内的防震减灾10大能力建设,防灾应急“三小”工程等一系列重要工程,加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5年的建设,云南省地震速报时间平均为10分钟,大大缩短了应急反应时间;已改造完成的中小学校舍和建成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大大降低了人员伤亡;救灾工作反应迅速,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的时间由过去的24小时缩短到了12小时。据介绍,全省目前共有各类救援队2600支11万余人,应急救援装备24463台/套。 鲁甸地震中脆弱的民房引发社会关注,记者从云南省住建厅了解到,鲁甸地震灾区已有37943户受灾群众入住新房,占总数的近一半。此外,民房修复已竣工174850户,占总数的98.31%;民房重建已竣工43591户,占总数的53.9%。在鲁甸县龙头山镇沙坝村回龙湾安置点,记者看到,260户受灾群众的新房即将建好。据介绍,这些房子至少可抗7级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