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信息显示,今年我国气候条件总体不及去年,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冷害、台风均可能发威。随着第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各级、各地气象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5月12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人头攒动,这里正在举行“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超大型城市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在这次以“人员密集地区出现地面塌陷”为假设场景的演练中,北京市气象局提供了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并和市红十字会、安监局、地震局、城管局等发挥各自优势,在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中加强协作。 5月12日,天津市多部门联合开展科普宣传展示活动。市气象局开展现场互动问答。图为青年气象职工装扮的气象玩偶“太阳”正与市民进行互动。图/文 郭玲 “未来24小时江油市敬元乡将出现特大暴雨,极易出现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目前道路损毁严重,通信中断,有近千人被困,急需救援!”5月11日,在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四川省江油市,一场省、市、县三级合作的气象通信装备保障应急演练正在举行。在演练中,四川省气象局启动了汛期重大气象服务Ⅰ级响应,全力做好现场气象保障服务,紧急实施救援。 5月12日,湖北武汉,全国气象科普基层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南湖中央花园社区居民杜华忠代表全体社区居民宣读倡议书,倡议公众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学习防灾减灾知识,主动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强化生态环保理念,预防和避免灾害伤害。武汉市副市长刘立勇向社区居民代表赠送了防灾减灾科普读物。 5月12日,福建省漳州市气象局在市实验小学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活动。图为气象工作者在讲解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图/文 李晓婷 对于“防灾减灾日”,江西省黎川县气象局宣传人员万成辉有着特殊的体会。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正在成都上课,距离汶川约100公里。地震发生时,桌椅晃动,水杯倒地。一周内,他白天到双流机场做志愿服务工作,晚上则在操场上过夜。“如果人人都知道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掌握自救互救能力,拥有应急演练的经历,也许在灾难面前能少受一点伤害。”万成辉说,这是他的一大愿望。5月12日,他现身说法,为黎川县百姓讲解防灾减灾知识。 5月12日下午,陕西省气象局宣传志愿者来到某建筑工地。图为气象工作者向工人解说防灾常识。图/马楠文/闫蕊 “台风到底是好还是坏?”“什么天气会停课啊?”“为什么有些地方发生洪水,有些地方又干旱呢?”“雷达的原理是什么?”5月12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们围着气象专家,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学会在现场举办的防灾减灾知识科普讲座中的一个镜头。与此同时,气象科普技术设备展示体验也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不少学生在气象应急指挥车和气象雷达车前排队等待参观,一边上车亲身感受,一边认真听工作人员讲解,并积极提问。 5月12日上午,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馆迎来了第一批参观者。他们是来自该区各乡镇的数十名气象信息员。作为战斗在防灾减灾最前线的乡镇气象信息员,每逢灾害性天气,他们都肩负着及时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组织村民防范或转移的重任。在科普馆,信息员们进一步“充电”,拓展了灾害应对知识,为汛期防灾减灾做最充分的准备。 5月12日,河北省廊坊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来到该市城区中心的时代广场。图为气象工作者在发放科普材料。图/徐文桥 文/马启河 在5月11日至17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项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活动将不断展开。在气象灾害可能多发频发的背景下,气象工作者将以最大的热情和最严谨的态度,严阵以待,迎接多变天气的挑战。(记者 刘钊 王瑾 李傲、通讯员 洪慧曦 夏雪林 钟晨 崔雪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