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5月13日起,江南、华南及贵州等地遭遇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局地有大暴雨,部分地区还伴有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5月13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和暴雨蓝色预警,同时南方各地气象部门迅速行动,加强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全力应对强降雨天气。 湖南:启动暴雨Ⅲ级应急响应应对强降雨 5月13日晚,湖南新一轮强降水拉开序幕。湖南省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全力应对此次强降雨过程。11日,湖南省气象台发布的《重大气象信息专报》指出,“5月13至17日全省雨水相对集中,湘中及以南地区将有连续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发生”,专题预报第一时间报送至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12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关于全面做好新一轮强降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做好此轮强降雨过程防范工作。13日,召开早间天气会商,周密部署,要求全力做好强降雨过程气象服务工作。12时,湖南省气象局启动暴雨灾害Ⅲ级应急响应。16时,湖南省气象台又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并联合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同时,13日下午,省气象局联合应急办、水利厅、交通运输厅等多个部门,召开全省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门联络员会议,共同应对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省内各大主流媒体参加会议,并及时报道。此外,认真做好电力、水库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及时采访省台专家,对暴雨过程进行全方位解读;与省内各大媒体充分联动,联合发布暴雨过程最新信息。 据统计,6月13日08时至14日08时湖南省气象局向全省五级防汛责任人、中小学校安全责任人、交警指挥人员、气象信息员,国土、林业、交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息179497人次,同时发布暴雨、雷电预警信息18次,并通过电视气象节目、电台、短信、微博、微信、网站、手机APP等多个渠道实时跟踪报道最新天气资讯,提醒相关部门要加强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城乡积涝、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注意中小河流洪水和水库运行风险;同时要加强防范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可能对交通出行、公众安全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讯员 张倩) 浙江:省领导要求做好强降雨防范工作 5月13日,浙江省省委书记夏宝龙在气象决策服务材料上批示,要求高度关注,切实做好强降雨防范工作。省防指指挥、副省长黄旭明要求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落实好山洪与地质灾害防御、城市防洪排涝、涉水在建工程度汛等各项防范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自5月14日凌晨起,浙江省中北地区自西向东出现降水,截至14日早8点,衢州、金华以及杭州、绍兴、宁波三市的南部降中到大雨,衢州部分地区有暴雨,共有21个乡镇超过50毫米,最大开化茅岗水库100毫米。根据气象预报,14日浙中北部分地区中到大雨,夜里到15日雨势增强,浙中北地区有大雨暴雨;16日雨带逐渐南压,南部地区也将有大雨暴雨。 此次降水将是今年浙江入汛以来最明显降水过程,部分地区累计雨量大、雨强强。对此,浙江省气象局高度重视,提前部署,严密监测天气趋势,加强与中央台会商分析,滚动预报预警,强化值班值守,做好决策服务,密切关注强降水可能引发的泥石流、山洪、小流域洪水等次生灾害,面向公众广泛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提高全社会防御应对能力。(记者 汪玲玲) 广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部署强降雨防御工作 5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视频会议,紧急部署近期强降雨防御各项工作。要求气象等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加强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为提前组织群众转移赢得主动权。要把预警预报信息,通过有效途径及时传递给社会公众,指导和提醒公众做好强降雨防御准备。同时,强化值班,加强信息的报送工作,重大气象信息和重要汛情旱情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汛情信息要及时传递到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辖区有关单位,并加强与解放军、武警部队的信息沟通,做好防汛抢险应急准备工作。(记者 黄姿娜) 贵州:多举措应对暴雨天气过程 5月13日傍晚至15日夜间,贵州省将自北向南受到暴雨天气过程影响,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普遍为中雨到大雨量级,省北部、东部及南部的部分地区有暴雨,一些乡镇可达大暴雨;期间还将出现雷电、短时强降水、冰雹和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万雪丽表示,此次过程低空切变比较强、低层湿度高,切变线维持在贵州中部一线,系统移动比较缓慢。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贵阳北部、黔西南东部等地将出现短时强降雨,特别在遵义、铜仁、黔东南三地交界附近降雨明显,石阡、望谟等地要特别注意防范由强降水引发的城市内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强降雨以外,在全省范围内均有雷电活动,在省中部一线可能会出现冰雹。 13日上午,贵州省气象局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重要气象信息专报》,省气象台发布暴雨天气预报,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等地积极组织决策服务材料和多部门会商会。此外,铜仁、黔东南气象部门将启动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全省各地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对公众传播强降雨消息。 (通讯员 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