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强总理抵达圣地亚哥国际机场) 智利是克强总理拉美四国之行的最后一站。 在这里,克强总理用1次会谈,2次会见,3次讲话或演讲,巩固了中智传统友谊,规划了双边关系的未来,为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空口无凭,数据为证。 【2次检阅和10个协议】 5月下旬的圣地亚哥已是深秋。当地时间24日上午,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在总统府用两场欢迎仪式欢迎克强总理。总理先是在总统府外的广场上检阅了圣地亚哥军区的仪仗队,随后又在巴切莱特的陪同下检阅了总统府卫队。 (克强总理与巴切莱特总统一起检阅总统府卫队) 接下来的大小范围会谈大约进行了1个半小时,比原计划延长了近30分钟,但克强总理和巴切莱特似乎还没有谈完,在签字仪式期间一直在用英语交流,总理心情格外的好,脸上一直挂着浓浓的笑意。 (总理在签字仪式上与巴切莱特总统交谈) 签字仪式现场,一张栗色签字桌,正后方摆着两把椅子,两侧一边一把。四把椅子紧凑却不局促,把两个隔着太平洋的国家紧紧连在一起。 用了不到15分钟,双方签署了10份合作文件,涵盖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司法等多个领域,为未来双边合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00亿和又一个“第一”】 在签字仪式后的共见记者环节,克强总理如数家珍,将两国在此访中取得的新合作成果娓娓道来: 首先取得突破的是金融领域:此访期间,两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圣地亚哥成为拉美地区首个人民币清算行所在地。中方还给予智方5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 (克强总理与巴切莱特总统共同会见记者) 这是智利继获得“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南美国家”、“第一个与中国建立自贸区的拉美国家”两项头衔后,又一次在发展对华关系中获得一项颇为重要的“第一”头衔。 除了清算行,双方还在产能合作、“两洋隧道”建设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为今后“再吃螃蟹”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模式和4大支柱】 继在巴西首次提出推动中拉产能合作的“3×3模式”后,克强总理又在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联合国拉加经委会)演讲时提出打造中拉合作的“四大支柱”。 “四大支柱”一是巩固传统友好和政治互信;二是推动经贸合作提质升级;三是多措并举推进人文交流;四是完善和创新整体合作机制。 这“四大支柱”,涵盖政治、经贸、人文合作以及体制创新等多个方面,既是对中拉合作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拉合作未来的规划,可谓承前启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克强总理在联合国拉加经委会发表演讲) 当地时间26日下午17时左右,总理的专机自圣地亚哥国际机场起飞。4国5站9天,总理在拉美的行程繁忙而又富有成果,这些成果为中拉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揭开了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记者田栋栋、尚军;摄影黄敬文、刘卫兵、丁林、张铎;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