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5月30日电(记者 王琳琳、吴晶晶)29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获悉,我国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取得重要进展:卫星所有载荷顺利完成正样交付,观测能段范围、能量分辨率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国际同类卫星。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首批确定的五颗科学探索卫星之一,其主要科学目标是研究暗物质粒子、探寻宇宙射线起源和观测高能伽马射线。2015年底,卫星将在酒泉择机发射,在轨设计寿命3年。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介绍,“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探测宇宙中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以及电荷大小来间接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该卫星的有效载荷属于大型空间高能设备,由塑闪阵列探测器、硅阵列探测器、BGO量能器和中子探测器四层科学探测器组成,共包含近8万路电子学信号通道,是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卫星探测器。 “暗物质”被科学家比作“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宇宙中它由万有引力定律明确证实存在,却从未被直接观测到。在宏观尺度上,暗物质遍布广袤寰宇,甚至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暗物质穿透人体;但是在微观尺度上,科学家们既不知道暗物质长什么样、有多重,也不知道暗物质具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处于哪个能段,更不知道宇宙星际中许多有悖“常识”的物理“怪现象”是否真正由暗物质引发。 事实上,早在2002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宇宙物理学委员会就将“什么是暗物质”列作21世纪11个与宇宙相关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首。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也指出,“暗物质是非常稀奇的事物,它可能引发基本物理学革命性的发展”。 为了早日破解这一系列“科学谜团”,2011年,中国科学院正式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列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该专项不以直接的应用前景作为评判指标,而是以科学新发现和新知识的产出潜力作为遴选依据。 对此,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吴季说:“在现代科学史上,由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重大科学新知并不多,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到了主动发现新知识、新定理的时候。”这正是中国启动科学卫星系列,并锁定“暗物质粒子探测”的深意所在。 近期,“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还将陆续发射三颗卫星,分别是: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