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文物保护成果突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6-12 19:07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姜潇、张琴)文物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见证。"十二五"期间,国家不断加大对文物的投入支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从2010年的11亿元增至2014年的80亿元。在此契机下,我国各项文物工作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传承中华文脉,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4年,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7项,稳居世界第二,另有43个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11年12月结束。普查结果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包括新发现文物536001处,复查文物230721处,不仅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广泛宣传和普及了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知识。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943处。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4296处。与前几批相比,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了较多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等新型文化遗产。

    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2014年起,国家文物局在全国选取了27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计划用3年时间,统筹推进传统村落在遗产保护、民生改善、环境整治、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工作,使其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典范。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达12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5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76个。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30个。

责任编辑: 黄林昊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