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添新绿——两岸人士共植文化联谊林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7-14 06:54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银川7月13日电(记者 李寒芳 艾福梅)宁静的夏天,贺兰山下再添一片新绿。参加“情系丝路·牵手宁夏——两岸文化联谊行”的两岸文化界人士,13日在宁夏三沙源种下一片樟子松林。

    挥锹铲土、把树苗放入坑中、培土、压实……代表团荣誉团长张京育、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严隽泰等不少人虽已年逾古稀,但依然兴致勃勃。看着刚到腰际的树苗在烈阳下挺立,生机勃勃,大家都很高兴,纷纷与亲手栽种的树苗合影留念。

    三沙源位于银川市城南,数十年前只是一块被沙漠侵袭的荒漠,经过十余年治理,这里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完美逆袭,22000亩黄沙变为近500公顷的种植产业基地。两年前,当地政府规划了22215亩土地,由民营企业投入278亿元人民币,在此间打造集居住、旅游、商业、医疗、养老等产业为一体的西北文化旅游新城。

    如今的三沙源边,庆典湖碧波微澜,杨柳枝随风飘荡,徜徉在横跨艾依河的欧式风情大桥上,台东大学人文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林清财脱口而出,“这里好像法国的塞纳河畔”。

    据介绍,两岸人士共植文化联谊林已成为情系活动的一个“经典项目”。在齐鲁大地、在黄帝陵,两岸人士都曾经亲自种下象征友谊长青的松柏。在两岸代表看来,在曾经的沙窝地种树更有一番意义。

    “到宁夏来之前,我们常常想象岳飞笔下的‘踏破贺兰山缺’是什么样子,唐太宗会盟被称‘天可汗’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传说中‘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河套又是什么样子?”代表团团长、世新大学教授曾永义说,到了宁夏,历史的景象与现实辉映,看到这里的绿化非常好,这和一代代植林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当了解到宁夏治沙采取“麦草方格技术”的故事时,台湾嘉宾对此赞叹不已。台北历史博物馆展览组组长林明美对记者表示,引入具有公益性质的商业模式治沙、发展休闲观光业是一条多赢的治沙道路。

    大陆文化部相关人士提议,希望团员能够身体力行珍惜宁夏水源,获得一阵阵掌声的共鸣。台湾嘉宾纷纷表示,希望也能够开动台湾的文化资源,利用好沙漠资源,讲好治沙故事,在两岸传播绿色理念。

    “情系丝路·牵手宁夏——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8日在宁夏银川启动。近百位台湾文化教育界人士在大陆文化界代表陪同下,展开为期十天的丰富多彩参访行程。

责任编辑: 宋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