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联:四年间共对52.8万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8-03 19:33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记者 刘奕湛、吴晶)由于日常出行需要轮椅代步,家住二楼的山东东营肢体残疾人宋卫多年出不了门。去年当地政府、残联为他安装了室外无障碍升降平台,改造了无障碍卫生间和厨房。

“洗澡、上厕所、做饭、‘走’出家门,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宋卫说,“我感觉活得有尊严了。”

记者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了解到,2011年至2014年,全国共对52.8万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吕世明说,由于实施了简便易行的无障碍改造后,残疾人从家门出来也可以像健全人一样沐浴阳光,有的残疾人家庭经过一番改造,很多重残的残疾人可以独立在家自主生活。

但是,当前我国无障碍建设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全社会无障碍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新建无障碍设施不规范、不系统;相当部分城市已建设施未进行无障碍改造;无障碍设施管理亟待加强;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农村无障碍建设等较为滞后。

最近中国残联开展了全国3000万持证残疾人的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其中包含无障碍这一项,数据表明广大残疾人对无障碍的环境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下一步残联组织将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吕世明说,中国残联将进一步向相关部委反映残疾人无障碍需求,推进各地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地方实施办法制订、修订工作。同时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政策标准。广泛开展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基本解决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

据介绍,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儿童、伤病人等社会特殊群体独立自主、安全出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是为全社会成员提供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的重要措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融入社会,自尊自信地生活。

链接:世界各国是如何建设无障碍环境的?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记者 王思北、赵文君)平整、安全的盲道,空间更大、有专门扶手的厕所和电梯,公交、地铁的引导……具有“无障碍化环境”的城市建设,意味着方便所有人的生活,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水平。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无障碍标准”的国家,美国的“无障碍”意识深入各个领域。残疾人停车位一般都位于停车场车辆进出最方便的位置。如果非残疾人占用了该停车位,交管部门会对其处以100美元到500美元的罚款,有的还会将车拖走。因此,很少发生正常车辆占用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的事情。

英国1995年颁布的反残疾歧视法要求,所有新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火车、汽车和出租车都必须为残疾人提供必要便利设施。英国不少火车站售票窗口都设有明确标志的感应环供有听力障碍者使用,许多主干道火车站和火车上都有轮椅可自由进入的卫生间,车站小卖部和餐馆以及餐车车厢都允许导盲犬入内。

在加拿大,位置相对偏远的各大国家公园均有供残疾人游览的路线,并提供专门的导游服务。图书馆里的书刊、政府法律文件都有大字号、盲文和音像等几个版本。法庭也为残疾人提供手语翻译等特殊服务。

日本政府对残疾人在就学、就业、就医等多方面均有优惠措施。如残疾儿童到普通公立学校就学,学校不得拒收。高中和大学的入学考试也不设体检,只要残疾人能考上,就能入校读书。此外,由于从小接受的良好教育,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怀也无微不至。

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4月,《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拉开序幕。199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对建设无障碍设施进行明确规定。2012年8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旨在创造无障碍环境、保障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显著,街道、商场、机场等场所配备了无障碍通道、厕所、停车位等设施;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有了法规政策保障;高考为残疾人提供了合理便利的条件。

对我国8500万残疾人和2亿多老年人而言,无障碍环境无疑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公共服务。同时,无障碍环境还方便了伤病人、儿童、孕妇甚至是健全人,体现着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包容和权利的尊重。

责任编辑: 陆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