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融财政商贸》周双刊9月7日一期刊登题为《中国经济还行吗?》一文。作者为日本财富有限公司独立董事金森俊树。文章称,在中国股市暴跌后,有人认为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不稳定因素。但关于中国经济,不应对一个个指标反应过度,重要的是从中长期观察中国的经济政策。 文章称,的确,中国的一些经济指标表现不佳。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新增人民币信贷均走弱。不过,如果看到以下一些指标之间的背离,并冷静分析其主要原因,就不需要对中国经济过度悲观,反倒可以认为这些背离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一,经济增长率与就业之间的背离。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4%,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但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300万。今年第一、第二季度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18万个,目标达成率为71.8%。由于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在上升,其就业人口所占比例已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从2010年的43%上升至2014年的约48%,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从2010年的35%上升至41%。就业是李克强总理最关注的事情之一,他反复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就业情况基本上保持稳定。 第二,用电量、铁路货运量与经济增长率的背离。 文章称,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大约一半的煤炭依靠铁路运输,因此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一直被视为经济实际状况的反映。但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和单位GDP能耗的下降,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与GDP的相关度降低。在社会融资总额中,银行的人民币贷款所占比例近年也在降低,信托融资等影子银行影响扩大,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呈多样化。在此状况下,传统的银行融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在降低。 第三,货币供应量(M2)与价格的背离。 2013年之前,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但最近两三年来,资金开始流向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等。因此,资金没有在实体经济中流动进而刺激消费和投资,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不产生太大影响。 第四,宏观的经济增长率与微观的企业业绩的背离。 文章认为,拥有过剩设备的部分制造业拖累了经济增长,但在产业结构变化中,业绩得到改善的企业也很多。201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0.7%,但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利润同比增长的行业有30个,利润下降的只有煤炭开采、石油开采、金属冶炼等11个行业。 现在的经济减速,总体上应该被视为自雷曼危机以来,债务等发生膨胀之后的正常调整。中国政府去年面对经济减速采取有针对性的货币宽松政策,而没有采取全面的经济刺激计划,就是基于以上判断。2008年以后,规模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和货币宽松政策,带来了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影子银行影响扩大、房地产泡沫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增加。为避免上述问题,中国对于实行大胆的货币宽松政策不得不态度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