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0-01 16:49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第二届“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主会场

    2015年9月25——27日,第二届“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湖北经济学院召开。

    来自清华大学、德国哈勒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以及湖北经济学院等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能源消费与利用效率”,“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权交易”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徐华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长江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出席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徐华清在会上作主旨发言

    徐华清指出,低碳发展作为协调社会经济、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被越来越多国家认同。低碳发展也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主要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宏观政策,强化已有促进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创新低碳发展体制和机制,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开展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等试点,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在会上作主旨发言

    齐晔从巴黎气候大会愿景、国内气候行动、双边和多变气候合作等方面详细解读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并指出气候变化合作之所以成为中美合作的中心议题不仅是因为气候变化问题本身的严重性,也是因为中美两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更是因为气候合作是中美两国建立互信的重要过程。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齐绍洲比较了深圳碳市场和湖北碳市场,认为两个试点碳市场对市场信息的反映仍不及时、不全面,重大事件和制度特征对两个碳市场的影响都比较显著。

    碳排放权交易湖北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首席科学家、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认为,中国地区间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已经呈现出雁行模式转移,政府需在区域产业政策、碳市场价格和碳交易机制上考虑区域间的公平问题,制定差别化的地区排放标准,并加强区域间的节能减排合作。

    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常务副主任孙永平分析了区域碳配额分配的三种模式:分散决策模式、集中决策模式和混和模式的特征及其优缺点,指出在中国目前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特征的政治体系下,混合模式较为可行的配额分配模式。由于中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确定各区域配额总量时,需要秉持基于公平、效率和能力负担等基本原则。

    据悉,会议由湖北经济学院、《经济评论》杂志社、《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社、《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杂志社共同主办,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承办。(记者 明海英)

责任编辑: 陈旭佳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