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特写:儿童福利院里的“新年愿望”

2016-01-01 14:33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成都1月1日电(记者吴文诩、刘坤)“我的新年愿望是给妈妈买一个发卡,她的头发太多,经常挡住眼睛。”个子不高的小明(化名)腼腆地说。11岁的小明是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犀浦新院的一名智障孤儿,由于疾病,他的生长发育显得比同龄人迟缓些。

在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犀浦新院里,生活着300多名像小明一样被亲生家庭遗弃的儿童,其中95%以上存在智力或肢体残疾。

下午4时,小朋友和儿童福利院的老师们一起,在教室里表演舞台情景剧和武术,他们有些打扮成可爱的卡通小动物,有些穿上一身明黄色的武术服,舞台上的孩子表演的有声有色,舞台下的孩子相互嬉笑玩耍着。

舞台不远处,5岁的小龙(化名)一跛一跛地和小伙伴们追逐玩闹。成都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蒋银兰告诉记者,小龙患有脑瘫,疾病导致他的右脚过去站立不稳,但现在借助医疗器械支撑,已经可以四处跑动了。

小龙说:“我的新年愿望是得到气球和新玩具。”

“这里是孩子们温馨的家,他们在这里接受治疗、学习和生活,到了18岁后会转到成人福利院。”蒋银兰表示,如果经过司法鉴定证明有劳动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有些孩子成人后则要回归社会。

副院长杜润涛介绍,为了让孤残儿童重享家庭的温暖,福利院招聘来了“爸爸妈妈”和孩子们组成一个个模拟双亲家庭,“这也为他们今后走出福利院,继续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招聘的‘爸爸妈妈’都是夫妻,‘妈妈’全职照顾家庭,‘爸爸’可以出去工作,但他们都住在一起。”杜润涛说,“现在不好招聘,因为要求‘妈妈’们既有育儿经验,又要24小时在福利院工作的中年妇女。很多应聘的人,一听说工作时间的要求,立马就拒绝了。”

董泽英是5个孤残儿童的“妈妈”。她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在这里已经工作五年,他们和孩子相处得非常愉快。

“我的新年愿望就是希望他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董泽英说:“在这种家庭生活模式里,事实上他们与外面的小朋友一样,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父母,孩子们不觉得自己是另类。孤残儿童的内心尤其敏感,周围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

10岁的小虎是董泽英的“三儿子”,他说自己的新年愿望是给上初三的“姐姐”买一副眼镜,同时也希望“妈妈爸爸”新年快乐。

蒋银兰认为,虽然被亲生父母遗弃,但在福利院“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这些孤残儿童的心灵,破损的同时却也渐渐注满了爱。

谈到新年愿望,蒋银兰却表现出了些许担忧。“2016年,希望能还福利院一个清洁干净的环境。”蒋银兰说,“一个月前,福利院门口搬来了一座垃圾转运站,并排放着20多个垃圾桶。每天只要有风吹过,就臭气熏天。娃娃们身体比较弱,课余时间需要大量的户外活动,垃圾转运站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周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