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16,你好!

2016-01-08 07:10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李姿阅制图

盲人学生黄灿灿:

帮扶,点亮心中明灯

纤弱文静的黄灿灿是北京某盲校高二的学生,她的书包塞得满满当当,语文、数学、英语……和普通高中生一样,这个身患视力一级残疾的小姑娘,也在为高考做着准备。

回望2015年,黄灿灿感慨“看见了生命远航的灯塔”——去年我国盲人学生第一次大范围参加普通高考,有8个省专门为盲生提供了盲文试卷。“以前,我们只能参加‘单考单招’,全国仅有三所本科大学面向盲人招生,可专业只有针灸按摩、音乐和康复治疗。”黄灿灿说,绝大多数盲生最终都选择了针灸按摩专业。“如果没有高考的新规定,我觉得这一辈子怎么过,不会有太大的惊喜。”

“上一届好几个盲生被大学录取了,专业也不再是老三样。普通高考为盲人打开了一扇门,我现在努力的方向是做一名心理咨询师。”黄灿灿憧憬。

除了能参加普通高考,去年还有一件开心事儿——黄灿灿每月领上了300元的护理补贴,“这笔钱看起来不多,但对我们家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能让爸妈的负担减轻些。”

谈起新年愿望,黄灿灿希望普通高校心理系能面向盲人招生。“眼下大部分学校因为没有盲文教材拒绝招收盲生,有些专业设置跟未来就业衔接得也不是很好,盲生毕业后能否顺利找到工作也是未知数。”

“要是多一些面向残疾人的创业创新项目就好了,比如支持企业开发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可穿戴设备;对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多一些税费减免政策;鼓励教育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更多职业技能培训……”黄灿灿认为,这些措施,比单纯增加残疾人补贴,效果更长远。

黄灿灿还呼吁,管理部门在落实国家对残疾人帮扶政策时要注意“打通最后一公里”。“去年国家出台了对残疾人发放专项福利补贴的政策,可没人通知我们。学校老师告诉我有这个政策后,我爸爸前前后后跑了好几趟才办下来。”

“国家对残疾人困难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我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就会被承认。”黄灿灿说。

记者点评

精准才能更有效

残疾人群体贫困发生率最高、减贫难度也最大,需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帮助。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残疾人是这个社会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补短板”的重要方面,是民生保障“兜底”是否牢靠的重要体现。

2015年,国务院宣布在全国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这是我国在国家层面创建的第一个残疾人专项福利补贴制度,实现了残疾人基本福利保障全覆盖。不过整体上看,这个特殊群体仍然面临很多生存与发展困难。比如,很多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是康复,但目前能免费获得基本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比例非常低,康复费用尚难纳入现有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保障范围。再如,普通高考面对残疾人开放后,专业设置、就业等工作还有待跟进。我国至今没有通用的手语、盲文规范,各地听力残疾人手语仍存在较大差异,这给残疾人学习、生活带来不便……

2016年,希望对残疾人的帮扶政策能进一步得到推进并有效落实,让他们心里的那盏灯,更加明亮而温暖。(记者 李心萍)

创业者方浩:

减负,创业更有劲头

“没有跟风创业、没有盲目创业,我走在一条务实而又充满情怀,苦闷而又处处喜悦,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创业路上。”谈起去年开始的创业经历,眼前的方浩显得信心满满。

2015年,距离方浩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刚好十年,从一家很有发展前景的IT科技公司高管职位上辞职,他创建了北京魔力象限科技有限公司。

没有想象中科技公司的高大上,方浩看上了不起眼的废品回收行业。他给自己的公司取了个有趣的名字——闲豆回收。“我想用‘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的运营模式,实现高效、高产、集约等效果。现在北京有近万人从事废品回收,如果采用我们的模式,500人足够了。”

目前,方浩的公司已经在北京建立了4个回收站点、1个分拣中心,有全职员工20多名,拥有10余辆厢式货车。到去年12月,闲豆回收上线运营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发展了4000名有效的注册用户,获得了来自国内知名投资公司近500万元的天使投资。

展望2016年的发展,方浩最期待国家政策层面能够为小微企业进一步减负。

创业之初,为了拿到企业“准生证”,方浩找到市工商、区工商、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区商务委等多个部门,“虽然都表态支持我们,但还是没有办法给予企业合法回收资质。”

无奈,方浩的公司只能通过收购一家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来取得合法资质,“为了拿个牌照,付出近20万元的代价。”

而在日常经营中,各种收费项目就更多了。“我们的回收车要进小区,小区物业就要收一笔提成,每拓展一个小区就是每年上万元的费用。”不仅如此,闲豆回收开业不到一年,因为莫名的“非法运营”等原因,先后被城管扣罚4辆回收车,在缴纳4000元罚金后领回2辆,还有2辆因为未交罚金仍被扣留。“我们的车辆都是在空驶的时候被扣的,不存在超载、违章等问题,为了取得厢式货车运输通行证,每年每辆车要支付近2万元的费用,不知为何还会被扣留。”方浩说。

听到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为企业减负的消息,方浩感觉更有盼头了,“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规范一些收费环节并降低准入门槛,给企业一个轻松的发展环境,我们创业者就更有劲头了。”

记者点评

给创业者更多温暖

创业不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美国的经验表明,首次创业的成功率不高于10%,27%的初创公司在一年之内倒闭。可正是这些用激情、梦想和泪水谱就的创业之歌,跃动起一个时代最活跃的脉搏,奏响着国家发展、科技创新、时代进步的最强音。今天,国家的鼓励、政策的扶持、社会的包容,正让大批以80后、90后为中坚力量的创业团队走向前台,肩负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任,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个中国的“苹果”“谷歌”,将在它们中间诞生。

2015年,创业者沐浴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春风:简政放权,打掉创业路上的“拦路虎”;清费减税,卸下创业路上的“大包袱”;政策扶持,铺设创业路上的“加速器”。在2014年市场主体井喷式发展的基础上,2015年前11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继续保持19%的快速增长,平均每天诞生1.17万户新企业。

目前,我国的创业环境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小微企业发展也依然负担重重,这些创业者的痛点,理应成为深化改革的重点。正税清费、缓解融资难、降低流通成本……助力企业发展的“组合拳”即将发力,希望新的一年里,创业者能够少些烦恼,多些温暖。(记者 吴秋余)

农民工孙艳:

圆梦,就差一套房子

早晨6点,许多人还在睡梦中时,北京东三环某个写字楼里,45岁的孙艳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要负责几层楼的打扫、浇花,常年泡在水里的双手粗糙皴裂。“挺累的,不过这儿比家里暖和。”孙艳与丈夫住在东四环一处平房里,冬天没有暖气,晚上尤其冷。“带暖气的租不起,就这一个月房租还1600元呢。现在我一月工资2500元,房租就占了大半。”

2015年,孙艳丈夫卖鞋的小买卖还不错,除去日常开支,两人攒了些钱。她告诉记者,虽然在东北老家农村还有几亩苞谷地,可种地不挣钱,都包给别人了,在老家找别的活儿干也不容易。“在外漂着挺苦,一到冬天我就特别想老家的大火炕。可没办法呀,供孩子上学、结婚,不出来打工不行。”

让孙艳两口子拼命工作的最大原因,就是刚刚大学毕业、在苏州找到了工作的儿子。“南方创业环境好,孩子想在那边扎根,我们想尽力给他贴补点。”孙艳说,苏州房价比较高,要8000元左右一平方米。“没房,不仅在城里待不下,找媳妇也不容易。”

至于自己将来咋办,孙艳说,跟儿子住在一起不现实,苏州房价太贵了。“先在北京打工,等攒够钱就在苏州附近县城买套房,带个孙子啥的,老了有啥事孩子也能照应着。”孙艳说,打工姐妹普遍感觉,“踮着脚尖”能买得起房子的地方工作机会少;而工作机会较多的大城市、省会城市或者比较发达地区的二、三线城市,房价让人望而却步。有朋友在河北县城买了房,一年到头也住不了几天。年轻人曾想过在北京远郊区买房子,为的是将来有机会通过积分落户让孩子到北京上学。现在政策细则一出来,基本上没戏,也都打消了这个念头。

“眼下一家三口人虽然分处两地,但都有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吃穿用度比以前好多了,生活有奔头。要说还有啥够不着的念想,就差一套房子。”孙艳说。

2016年,孙艳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房租能降一点,这样能多攒点钱;房价能降一点,能离买房梦近一些。“让儿子真正在城里落户,我们也能在城里享享福。”

记者点评

去库存先要补短板

在城里扎下根来,是很多农民工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民工的梦想。买房,是他们圆梦的关键一步。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然而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大城市房价不堪其高,在三、四线城市买房又不实惠。为何?大部分新建住宅区不仅离工作的地方远,周围服务也不配套,不少“新城”已沦为“鬼城”。要想通过农民工买房租房消化这些库存,要先做好产业导入和服务配套。

满足农民的住房需求,相关政策要有针对性,不应一刀切。比如,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农民工流动性较大,能住上面积虽小但能满足一家人基本需要的廉租房就很满意。而在本省地级市或者小城镇打工的人,打算买房迁居、落户常住者居多。要让这一群体居有所安,无论是租还是售,都应考虑他们的多样化民生需求。

更进一步,让农民工融入城市,不光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降价等措施让他们买得了房、买得起房,还要让他们住进城里的房子后能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买房只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前奏,只有补上公共服务这块短板,他们的“新市民”梦才能成真。(记者 赵展慧)

小白领陈晓:

安全,撬起“大”消费

“从年头忙到年尾,去年过得太充实了,花销也真不少。”最近,陈晓所在的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忙着做年终盘点,她也拿出自己的小账本,算了算2015年的消费账。

去年初,陈晓搬进了自己的新家,装修、添置家具电器占了她账本里的大头。“以前买东西看重价格,现在看重品质。”陈晓说,听说装修材料质量良莠不齐,她生怕出什么安全问题,所以从挑选墙漆到购买家具,都亲力亲为,上网查完资料再去实体店咨询,力争把好健康环保关。

说起日常消费,陈晓感慨去实体店越来越少,而网购越来越频繁了。“平时工作太忙了,家里的粮油米面、零食饮料等大多是网购而来,一些大的网购平台物流也相当给力,当天下单,第二天就送上门了,生活方便了不少。”

日子越过越舒坦,衣食住行比过去便利了许多,但陈晓也有不少烦恼和担忧。

网购“雷区”依然存在。陈晓直言,一方面各种“购物节”仍存在价格欺诈行为,另一方面有些网购商品的质量也不靠谱。“年初我看网店的几种家电价格很有吸引力,差点就出手了。看了评论才发现,有些家电送到家时有刮痕,还有些存在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也比实体店差很多。我担心商家通过网络渠道倾销次品货。那些网评好的,买回来不久就出毛病,电商根本不遵守‘7日无理由退货’的规矩,我和他们反复沟通、据理力争后才给退换货。”陈晓说。

食品安全最难让人放心。“许多饭店违规使用上色剂、调味剂。去年一年,我们一家人都尽量不在外面用餐。可自己做饭也不放心啊,前一段媒体曝光说,有的地方做豆腐、卖面条也违规添加保鲜剂。”陈晓说。

2016年,陈晓的消费清单上有好多计划:给家里添置一些装饰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海淘一些境外美包美衣美食……

“我希望消费环境更让老百姓放心。其实现在大家收入都挺高的。拿我来说,平时工作生活节奏快,打扫房间、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些‘家务’,我都想从市场中‘买’回来,前提是保质保量。国家提出要满足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我周围有很多人,有消费能力也想上层次,就是出于安全、质量方面的顾虑,硬‘压’着不敢消费。”陈晓说。

记者点评

牵住质量“牛鼻子”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30万亿元,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成为经济增长首要动力。消费“马车”跑得这么有劲儿,千千万万个消费者功不可没。从买商品到买服务,从模仿消费到多元消费、个性消费,从线下到线上线下结合,居民消费热情高涨,消费潜力着实不小。

但与日渐升级的消费新需求相比,市场环境仍不尽如人意。比如网购商品遭遇退货难、售后服务线上线下两套标准、食品药品质量让人心里没底,等等。尽管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实施一年多时间,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也于去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但由于市场主体分散、消费者维权成本高等原因,消费安全缺乏保障、消费陷阱难以提防等依然困扰着不少消费者。

跟上升级换代新需求,让老百姓消费更放心舒心,需要市场主体从供给侧做文章,从以往通过数量扩张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通过提供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好不好”新需求;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下大力气营造更完善的市场环境、更公平的市场秩序,为安全放心消费保驾护航。(记者 成慧)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