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春节寒夜里流动的“路灯”

2016-02-09 19:45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9日电(记者 马锴、熊聪茹)春节是中国老百姓合家团圆的日子,很多店铺夜晚早早就关了门,但边城乌鲁木齐的街头却不显冷清。除夕前夜,社会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穿梭于大街小巷,耐心地四处寻觅,他们像流动的“路灯”,给寒夜中的街头露宿者带来几分暖意。

“到这里才有了吃年饭、过新年的感觉。”吃了几顿热乎饭,睡了两晚木板床,进入社会救助管理站后,张康健(化名)感觉精神了许多,心情也好了起来。

除夕前夜,边城乌鲁木齐飘起雪花,寒意袭人。乌鲁木齐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陈志军一行从城北出发,开始年前最后一次“寒冬送温暖”夜间巡查救助。救助车沿街缓缓前行,陈志军和曹进喜一人一侧扒着车窗向外张望,看看沿途街道、银行自动提款机房有没有需要救助的露宿人员。

在冬期长达半年的边城,乌鲁木齐市每年10月中旬便会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社区或救助部门巡查发现生活无着落的人员后,按照其个人意愿,会将其引导护送至市救助管理站,或为其提供饮食和御寒衣被。

路过扬子江路一家自动提款机房时,玻璃窗台上的一次性纸杯餐盒让陈志军意识到里面有人留宿。走进去时,张康健背靠墙侧躺在硬纸壳上,做枕头用的旅行袋用别针别住开口,脚边摞着五六个仅剩小半食物的透明餐盒。

出示证件说明身份后,陈志军询问得知,张康健老家甘肃已无亲人,独自流浪到新疆,断断续续打工一年也没攒到钱。眼下正值春节,无处打工的他打算白天捡捡废品,晚上在这里过夜,等年后招工时再寻去处。

“我有手有脚,能活下来。”从未去过救助管理站的张康健呢喃着,并不愿随陈志军他们回去。为此,陈志军和曹进喜轮番磨起嘴皮子,从“冰天雪地冻坏身体”的利害,讲到“大老爷们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再讲到“救助管理站来去自由,过年后再去打工”的许诺,张康健终于收拾行李随陈志军上了车。

救助车继续前行,一路走过火车站、大巴扎、金融一条街,陈志军等人早已熟知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哪里背风、哪里有暖气管线经过,这些地方不仅是流浪人员夜宿的首选,也是救助人员夜间巡查的重点。

多年的夜间巡查让陈志军成为乌鲁木齐市“流浪圈”内的名人,不少靠捡废品、打临工为生的流浪人员早就跟他打过交道,维吾尔族小伙阿不都艾力(化名)就是其中之一。救助车刚刚停在二道桥街边,他便从自动取款机房里迎出来,主动告诉陈志军他现在市场上替人搬货可以谋生,不愿去救助站白吃白喝,在这里过夜只是为了省点开销,“陈干部,你发的棉衣暖和呢,困难有了我找你去。”

“乌鲁木齐冬天太冷了,缺衣少食的流浪人员很容易冻伤、冻病。”陈志军说,自2015年10月以来,乌鲁木齐市共出动救助车辆573台次,劝导街头流浪乞讨人员721人次,引导、护送至市救助管理站323人次,发放棉衣裤、棉鞋和被褥等416套。

回到救助管理站已是凌晨两点多。“回家晚早就习惯了,但还是不习惯看到有人露宿街头。”曹进喜说着叫醒在后座睡得迷迷糊糊的张康健,带他去办入站手续。为不影响其他被救助人员休息,张康健当夜没有洗漱,便在临时安排的铺位沉沉睡去。

除夕一早,值班副站长艾尼瓦尔·马木提送来洗漱用具和崭新的内外衣裤,催他洗澡换衣服,“个人卫生必须达标,这是对你和其他人健康负责”。同屋的室友帮他铺好暖气包旁的床位,午餐则是艾尼瓦尔替他打好的抓饭。张康健的除夕就在换新衣、吃热餐、睡暖床、看春晚中度过。

大年初一,张康健望着碗里的饺子,做起新年计划,“这个年是政府帮我过的,过完年打工攒钱,下个年自己好好过。”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薛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