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环境保护部:分析重污染天气成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016-02-18 20:40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国务院新闻办于2016年2月18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中外媒体见面会,请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介绍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去年11月底到12月份,多地接二连三发生重污染天气,且呈现PM2.5浓度高、污染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等特点。想问陈部长,发生这种情况,造成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陈吉宁]谢谢你提问。去年11月底之后,也就是进入供暖季之后,我国连续出现了五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三次,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污染也很严重,有些局部地区出现爆表的情况,给老百姓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这种天气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是在11月中旬之前,我们整个治污过程非常顺利、环境质量改善很快的背景下出现的。我记得到11月中旬的时候,北京全年的PM2.5浓度下降超过20%。但是到最后一个半月,全年的工作被吃掉了很多。

我们分析重污染天气成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遇到了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去年全年的气候条件比往年差一些,特别是到了供暖期之后,冬季的气象条件要差很多。主要有三个核心因素:一是混合层高度。大家看今天天气很好,今天大概是在1000-1500米。去年年底发生重污染天气的时候,混合层高度大幅度降低,一些时段降到200米,个别时段甚至降到100米。大家可以看到,污染物排放量是一定的,在1500米的空间里排放和在一二百米的空间里排放,积累的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指标。二是湿度。PM2.5是二次产生的污染物,空气湿度越高,污染物在水中反应速度会加快,更容易产生PM2.5。去年发生这几次重污染天气的时候,特别情况下湿度达到90%以上。北京天气一般湿度在30-40%,去年年底时候平均湿度大概高了20%,这也是一个很不正常的情况。三是风速。去年较常年同期偏低5%左右。因这三个核心要素,使得排放同样多的污染物,在这种气象条件下非常容易产生PM2.5,老天不帮忙。过去讲人努力、天帮忙,现在我们也碰到了人努力、天不帮忙的情况。这是强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极端气候,极利于PM2.5的产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我们也做了很多非常有效的分析,看了过去五年到十年的情况,总的来看,我们今天采取的措施对冬季、特别是取暖季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是特别好。我们平时采取这些措施有助于全年污染物浓度的降低,但是对于冬季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这是一个很重要原因。特别是供暖季散煤的问题,一吨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强度是正常的电厂排放的5-10倍。我们有针对性不强、不够的问题在里面,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第三,我们怎么样应对重污染天气,什么时候发布警报,采取什么措施,我们的应对能力还是不足。我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在这几年刚刚起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反思,怎么更好地应对重污染天气,更好地解决冬季、供暖季和秸秆焚烧加大之后污染加重的问题。大家可能会关注到,环保部在重污染天气的时候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把每一次重污染天气都当做一次重要的社会实验,组织专家、组织监测,去进行全方位的采样分析,来发现到底问题是什么。我们不是粗放地看这个问题,而是很精细地看哪些地方出现问题、什么原因,以便我们来制定更好的方案。党中央、国务院也非常关注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情况。大家也看到,张高丽副总理亲自到北京召开座谈会,一起商议北京怎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之后环保部召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座谈会,研究怎么来解决重污染天气。我们现在的研究的措施基本上是分成两大块。一块是今年供暖季结束前采取哪些措施,另外是冬病夏治,全年及今后更长一个时间怎么减少污染物排放、怎么解决散煤的问题、怎么解决超标排放的问题、怎么解决高架源的问题等等。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行动方案,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之中逐渐减少或者减缓重污染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影响。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王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