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说“三惑” 看细节 补短板
“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持续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

2016-03-13 07:37 来源: 工人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说“三惑” 看细节 补短板
“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持续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

中国产的电饭煲,就不如日产电饭煲煮的饭好吃?一次体检,除了有高科技仪器外,还需不需要精益求精的服务?面对红外线取直仪,传统木工用的“墨斗”还能苦撑多久?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成为代表委员们持续关注的焦点。

大家呼吁,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米饭之惑”

连续两年,美的集团副总裁袁利群代表都在全国两会上谈一碗米饭。

去年,她说,美的在多个场合煮饭请人吃,力证自己的电饭煲跟日产电饭煲煮的饭一样好吃。

今年,她把故事讲得更“细致”,为了研究出能媲美日本产品的高端电饭煲,美的技术人员一年用了两吨米,不断尝试。她希望煮这碗米饭的锅贴上“良工和匠心制造”的标签。但仍未能让消费者放弃对日本电饭煲的青睐。

“米饭之惑”的根源何在?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首席技师赵郁代表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30年前,他为选择当一名工人而自豪。如今,他已不敢肯定还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工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委员认为,“人才评价体系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优秀的技术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尊重。”他指出,任何一个时代,人都是生产品质的决定因素。“提升制造品质的核心还是人”。

“中国制造业很长时间以来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即使目前个别企业做得不错,但仍然无法摆脱低端廉价的整体印象。”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是《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的翻译者。今年,“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匠精神’不是舶来品。”陈劲说,只是当前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润,缺乏对商品质量的长远追求,“丢了匠心之道”。

广东佛山市委书记、市长鲁毅代表认为,“米饭之惑”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在行业水准上和国外有差距,“要通过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和水平”。

“体检之惑”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分享了一次境外体检经历。他说,有些高级仪器,人只需站上去就能知道血液、骨骼等健康状况,并随即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又新奇又快速,很享受”。过去我们的体检让人很折腾,现在虽有改善,“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仍非常迫切。服务业也需要‘工匠精神’提质。”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徐冠巨委员估计,在服务业里提倡工匠精神,带来的将是实实在在的增长力。“如果生产性服务业提升10个百分点,可以带来12万亿元的增长空间和2500万人的就业。”

“人们对精益求精的服务品质有需求有能力买单。”佳都科技董事长刘伟代表说,自己出国时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国外服务的“柔性之质”。譬如日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深入到每个细节的。”刘伟说,大街上的售卖机都贴了地址,“乍一看没什么用,仔细想想,当你无法给其他人描述自己位置的时候,这个地址管大用。”

朱佳木委员认为,工匠精神不仅是制造业的事,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这种精神。“工匠精神归根到底是对自己职业的一种专注、热爱和敬重。” 他看了央视节目《大国工匠》后感慨,那些大腕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是当前全社会应该补上的“短板”。

“墨斗之惑”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委员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晖委员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都提到了培养“巧匠”、“大匠”,“中国制造升级需要有人实现,光靠大学和研究机构不行”。

在韩国举行的一次技能竞赛上,当外国选手用红外线取直的时候,中国木工拿出一盒墨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像欣赏古董一样。”

“这反映了很多企业不舍得在技术、设备、人力上多投入。”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说,中国制造和国际上的差距,不仅是技术水平,而是设备和人才培养上的全面距离。

2015年,曾正超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焊接冠军,成长为世界顶尖的焊接工人。训练期间,“一个月光原料费就得花掉4万多元”。而要让一位零基础的工人掌握焊工基础技能至少需要花费3000元。许多企业不愿意花这个钱。

朱佳木委员亲眼所见,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曾在赔钱的情况下仍然接国外的飞机轴承订单,“不接就没活儿,师傅就无法带徒弟,这种技术和工匠精神就断档了。”

“基础的投入都不舍得,何谈创新?”陈劲调研发现,轻技术捞快钱的“泡沫”已经蔓延到很多领域。

“工匠是和时间做朋友。”河南南阳拓宝玉器有限公司总工艺美术师吴元全代表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要在“快社会里慢下来”,这要求有等得起的心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让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受到市场欢迎。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破除种种困惑之后,工匠精神将为中国制造提质。(记者 罗娟)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陆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