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网络履职绩效:对“网上群众路线”的量化考核

2016-04-29 10:55 来源: 新华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走网上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的内涵和途径。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体现了新形势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探索创新,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这一切表明,新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网络履职的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文本分析、访谈式调研等研究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包括五个维度、十九个二级指标,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近300个地级市和2800多个县级政府的整体网络形象,推出了《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报告》和《中国县域网络形象报告》,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子榜单即“网络履职绩效排行榜”。这是国内专业机构首次提出“网络履职”概念。项目专家组表示,网络问政为公民提供了表达的渠道,网络执政为政府提供新的平台开展工作,而网络履职则是政府内部主动利用互联网进行官民互动、信息发布、改进工作方式,这是系统内不断修正、优化的“循环”。考察网络履职绩效,便是对政府内部主动利用互联网履职情况的检验。一句话,“网络履职”绩效的好与坏,就是对党政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走“网上群众路线”实际效果的量化考核。

“全民议政”客观上要求领导干部重视网络履职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报告同时显示,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网民的权利表达途径和方式,已经成为网民权利诉求最为常见的技术平台之一。近年来,广大网民以网络热点事件为主要载体,积极介入社会公共话题,表达自身诉求,参与到社会发展和变革当中,形成了强大的声势,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形势,客观上要求党政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提高网络履职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倾听民声,体察民意,服务好人民。

网络履职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国家治理”而非“国家统治”,强调“社会治理”而非“社会管理”,一字之变,凸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基本思路的变化。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官民共治。换言之,对公权力机关而言,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应该充分吸纳民意,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互联网的发展,无疑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互联网自接入中国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充分释放民意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官民互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网络问政方兴未艾的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的网络履职能力就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机遇,提高自身网络履职的本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所说,“我们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

走“网上群众路线”是网络履职的重要体现

网络履职的重点,不是网络,而是网民;其目的不是为了突出使用中介和工具平台,而是更好地了解网民、认识网民、服务网民。在此基础上,实现官民良性互动,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因此,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是我们党在信息时代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平台。时代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变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交流的方式变了,但民意没有变,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不能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当下,党员领导干部要在网上履好职,就必须走网上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履职绩效评估体系,可以量化“网上群众路线”实际效果

走“网上群众路线”就是要积极与网民进行互动,善于捕捉网上民意,强化网上服务意识,关键在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利用互联网倾听民意、改进工作方式,创新社会治理的能力。如何量化考核领导干部这一能力?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履职绩效的评估体系为此提供了量化的参考依据。

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在《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网络履职”概念,并从网络政务管理和舆情处置的角度设置了网络履职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热度、政务微信热度、舆情响应时间、舆情处置效果、媒体运用能力、舆情事件关注度等多个维度成为评价城市网络履职绩效的重要参考。

以2014年度的报告为例,据专家评审委员会介绍,大数据在本次研究报告中被更深入地使用。在基础网络形象部分涉及467亿个网页数据、9.1亿个新闻数据、1.8亿条微博数据;在政务网络形象部分涉及3050个政府网站、615亿个信息公开网页数据、7.6万个政务微博账号、2.1万个政务微信数据;在商务网络形象部分涉及1.3亿条商务网页数据、9.5亿个节庆网页数据、64.8亿个招商引资网页数据;在社会生活网络形象部分涉及521万条网页文本数据;在舆情网络形象部分涉及767个城市与县域舆情事件相关数据。庞大的基础数据量为网络履职绩效评估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研究结果更全面、更科学。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高网络履职绩效,就要在网络政务管理和舆情处置上下功夫,具体来讲:

第一,善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多媒介平台,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互联网在公众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网民通过互联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意识增强,对政务信息公开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广大领导干部来说,要清晰定位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的角色,发挥其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功能。

第二,加大网络问政力度,提升网络履职实效和水平。当前,“互联网+”已经在教育、旅游、文化等商业领域落地生根,网上办事与交际已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的一部分。面对网络问政的迅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重要论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获批,就是网络问政落地的具体体现。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网上平台,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纳民智,打通官民之间的距离隔阂,推动网上依法办事势在必行。

第三,开放包容,妥善处置各类网络舆情。一般来讲,网络舆情的背后大多隐藏着各类利益诉求,而这些利益诉求则是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听民意、察民情离不开对舆情的关注与处置。百姓利益无小事,面对网上已经存在的舆情或潜在舆情风险,党员领导干部要及时进行回应处置。其中,响应时间、处置效果、媒体运用能力等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智慧,也是网络履职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舆情案例表明,领导干部越开放包容、舆情回应越及时,舆论引导越有力、政府的公信力越强,城市管理风险就越小。相应的,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就越彻底。(作者为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 段赛民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宋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