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教育部体卫艺司负责人就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答记者问

2016-05-09 14:13 来源: 教育部网站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育部体卫艺司负责人就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答记者问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有关情况。记者 张劲松 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此,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体卫艺司负责人。

1.出台《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少年体育,多次就青少年体育和校园足球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要求,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事业,为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国务院印发了该《意见》。

2.起草《意见》时有哪些基本考虑?

《意见》总体强调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着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起草时的基本考虑:一是要全面体现中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学校体育的批示精神,认真梳理近年来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对照近年来加强学校体育的文件,做出综合分析,使起草的文件体现中央精神,使德智体美四育有机融合。二是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意见》力求通过强化学校体育,切实落实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保障条件建设和督导检查,实现全面抓好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目的。三是充分吸纳基层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在摸清学校体育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把基层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提升为国家政策,对各地具有先导性的创新做法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

3.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意见》指出,强化学校体育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今后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主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一是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保证课程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调动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三是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四是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强化政府责任,统一基本标准,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

5.《意见》就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出哪些明确要求?

第一,完善体育课程。一要建立体系,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二要落实课时,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高等学校要为学生开好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三要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及冰雪等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第二,提高教学水平。一是提出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二是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三是关注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四是支持高等学校牵头组建运动项目全国教学联盟,为中小学开展教改试点提供专业支撑,促进中小学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五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六是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全国学校体育研究基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学校体育科学化水平。

第三,强化课外锻炼。一是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小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高等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职业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注意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三是组织开展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创建活动,各地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学生冬季长跑等群体性活动,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

6.“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学模式具体指什么?

“一校一品”是指一个学校要至少形成一个全体学生应知、应会的品牌运动项目。“一校多品”是指条件较好的学校在一个品牌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可以实施多元化项目教学模式,即学校开设多项运动项目教学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选学并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场地、师资受限的学校应根据现有学校资源,实施灵活化项目教学模式,最起码保证上好体育课,学生能运动起来。

7.《意见》对学校体育竞赛方面提出哪些新要求?

《意见》专门对学校体育训练竞赛提出了要求。就是要注重教体结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在开展课余训练方面,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妥善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好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在完善竞赛体系方面。要建设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研制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完善和规范学生体育竞赛体制,构建县、市、省及全国学生4级竞赛体系。各地要在整合赛事资源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并构建当地相互衔接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区域内竞赛活动,定期举办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推动开展跨区域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全国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通过完善竞赛选拔机制,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

8.加强体育师资队伍方面有哪些保障措施?

一是要加强师德建设,强广大体育教师特别是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坚定长期致力于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心。二是要配齐体育教师。各地要利用现有政策和渠道,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办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体育教师。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三是要提升教师能力。实施体育教师全员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国培计划重点加强中西部乡村教师培训,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水平。四是要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组织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五是要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高等学校要完善符合体育学科特点的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六是要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教学装备。

9.《意见》对加强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风险管理有什么要求?

学校体育运动安全是当前制约学生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安全问题解决不好,哪个层面都束手束脚,学校体育的活力难以迸发。《意见》就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专门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二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三是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四是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材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检查,具有安全风险的体育器材设施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五是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六是鼓励各地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10.《意见》特别提出加强社会力量的支持,是出于什么考虑?

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到了深水区,要把强化学校体育这个硬骨头啃下来,仅靠教育部门和系统是不够的,一定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所以《意见》中有一部分是有关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方面的内容。就是要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一是我们要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二是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三是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11.《意见》出台后,对体育考试评价方面有哪些改革?

在《意见》中提出了要完善考试评价办法。一是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二是明确体育课程考核的要求,就是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三是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提出了要求,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各地要根据实际,科学确定学生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四是在普通高考改革中,提出了对体育情况的要求。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区、市),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五是有关特殊人群的体育考试,学校体育测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体现人文关怀。六是修订相关文件,提高体育运动技能的要求。修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普通高考体育测试办法,提高体育技能考核要求。研制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实施意见,规范高水平运动员招生。

12.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的办法有哪些?

为了促进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见》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主要有:一是明确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制定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标准和高等教育体育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二是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把监测情况届时向社会公开。三是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其实施情况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四是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体育课质量进行监测、监控或公示体育课开展情况。

13.《意见》出台后,怎样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管理责任,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抓紧抓好。二是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吸纳更多的部委参与其中,并强化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责任,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

第二,要强化考核激励。一是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对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二是加强学校体育督导检查,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三是采用“一票否决”。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建立约谈机制。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学校体育专项检查,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

第三,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加强学校体育新闻宣传力度,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