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以法定位 激活民间投资

2016-06-01 19:25 来源: 中国企业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民间投资增速回落引起业界热议已持续很久。民间投资是市场经济的黏合剂,是国民经济投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激活民间资本成为稳定经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资数据显示,民间投资增速从2015年底开始逐渐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拉开差距,并且是近10年来首次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民间投资增速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之间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的隐忧已经凸显。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民间投资增速的衰退?

民间投资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此有关部门一直高度重视保障民间投资的活力,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经连续三次提及促进民间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发改委也将采取七大举措努力稳定民间投资的增速。

有观点认为,政策不能助推民间投资增长的原因是政策的落实力度不够。此次,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重灾区”是在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领域。对于这一下滑的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首先是在这些项目投资中,民间资本的项目合作方往往是市政建设部门或是公共服务部门,而有关单位负责人的变更,往往会导致已经签订好的合同无法履行;其次,很大一部分公共建设项目带有很鲜明的公益性质,民间投资方对于该项目的盈利能力不看好,或者是对于盈利的分配预期不明确而感到担忧;再次,民间资本在参与一些项目建设中往往只有相应的股权,而缺乏同等水平的“话语权”,在关键决策中往往无法合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对于民间投资积极性下降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首先,对民间资本的歧视性仍然没有完全消除。目前电力、交通、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对民企树起隐性壁垒,或在准入条件上附加单独条款。

其次,对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落实还不到位。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一直是困扰民企的“老大难”问题,银行普遍将信贷投放倾向有充足信用担保的国企,增加了民企获得融资的成本。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多项政策来解决这一难题,但问题的关键还要看政策能否执行和落实是否到位。

再次,中国的投资环境也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包括政策的稳定性、政府施政环境、保护民资安全环境、公务员办事效率、官员开明程度等,这些都直接影响民间投资的信心。

保证民间资本在参与公共设施项目中的合理权益以及应有的利益诉求是解决民间资本投资乏力的关键,只有将政策落到实处,将利润亮在明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力和创新动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投资,发挥民间资本的“拾遗补缺”功能,支持实体经济稳健发展,需要对民间投资实行顶层设计,市场约束,环境保护,公平竞争。因此,除政策发力鼓励民间资本大胆投资外,还要从法律层面解决一系列问题。

一是要加快法律定位,完善市场机制。一方面要在一些公用服务领域给予民间资本更为平等的法律地位,破除民间投资准入限制,依靠市场调剂,活化民间沉淀资本。另一方面要依法保护民间投资,稳定民间投资,开放市场,抓大放小,增强对实体经济投资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要规范政策导向,培育投资环境。政府管理部门要精兵简政,小管理,大服务,破除民间投资壁垒,完善投资环境,让资本同处一条起跑线上。发挥国家投资风向标、领头雁的作用,带动民间资本投资主流经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三是启动服务杠杆,激活民间投资。国家要明确政策引导,加大市场管理预期,增强民间投资预期信心。通过降税减费让利增大民间投资投向、利润、发展空间。划分、警示风险等级,降低民间资本投资风险,放开、搞活民间投资交易,繁荣民资市场,促进经济稳健持久发展。 (作者:洪鸿)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姜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