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特稿: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新逻辑——中国力量增益全球经济治理

2016-06-26 20:26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 刘丽娜 许嘉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首届年度会议本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的消息显示,正式成立半年来,亚投行在机构建设、人才招聘、项目准备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首批项目已由董事会批准,又有数量可观的一批国家积极申请加入,亚投行正朝着精简、廉洁、绿色的目标稳步迈进。

从全球经济治理角度,亚投行首届年会又可在历史大事记中载入一笔。挑战在变,范式在变,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正在呈现新的逻辑。在世界经济迷雾重重、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顺势而为、推动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有着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

新挑战:认清“形”与“势”

综合学界研究,新一轮全球化下的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认清形势、找准问题是为首要之义。

自美国学者詹姆斯·罗西瑙在上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全球治理,这一认知全球化事务的新词逐步进入思想界和决策层视野。全球经济治理则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才真正受到广泛关注。直到目前,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概念与范畴仍有不同理解。

抛开分歧,一个共识在于,与传统国际政治强调具体利益竞争不同,“治理”更强调的是提供公共产品。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国际形势。简要概括,当前国际形势的最大之“形”是多极化,最大之“势”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

国际金融危机走过8年,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金融失序、债务压顶、增长乏力、发展失衡侵蚀着世界经济之基,各方渴望找出应对之剑,获得金融稳定、贸易繁荣、健康强劲的可持续增长,以及平衡发展。而近年来重要性日益彰显的应对气候变化则既是环境和政治问题,显然也是不可忽视的全球经济治理议题。

在短时间内涌现出来的大量新挑战,使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性超过以往。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所言,“互联和国际主义”这两大主题从未像今天这么重要。

相应的,全球经济治理要适应新一轮全球化的世界,提供世界经济亟须的全球公共产品,主动适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新范式:连通“旧”与“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当前全球治理处于新旧范式的更替阶段。从问题到主体、再到机制,都面临历史的嬗变。

众所周知,与全球经济相关的旧范式是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创设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是旧范式的三大核心支柱。重建和平、恢复发展,营造以美国经济为核心的全球经济秩序是其核心诉求和初衷。

毋庸讳言,以美国主导的旧范式曾有效维护过世界经济的稳定,尽管不乏波澜。70余年中,世界增添了大量国际多边金融开发机构和贸易安排,旧的范式也在演进。直到今天,这一范式的核心机构仍都在发挥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的全球经济现实表明,旧范式本身已越来越无法应对当前全球经济的新挑战,世界需要新的力量、新的机制、新的补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里,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这些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85%,全球GDP的约60%。危机爆发以来,这些国家成为全球活力的来源,贡献了全球增长的80%。

适应上述新现实,新的全球经济治理的主体必须提供世界所需的新公共产品。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荣休所长伯格斯滕说,旧的主导力量通常不会主动让渡权力作出改变,新的范式更多要靠新的力量去争取。

几年来的实践已证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一带一路”、亚太自由贸易区……一系列极具创新精神的新理念、新构想、新机制,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已经进入全球经济治理的最新语汇。下半年将在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更是让世界对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充满期待。

除了金融、贸易、增长、发展、气候变化等实体全球经济问题,从新的经济全球化逻辑视角看,前所未有的跨国溢出与溢回效应导致“信心”这一非实体公共产品也至关重要。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信心提供者,中国连续多年在塑造世界经济信心方面起到“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

“我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这样说。

新共赢:升级“合”与“作”

歌德有言:“知并不够,我们还须行动;思并不够,我们还须实干。”

在破坏性力量和发展机遇并存的世界,全球经济治理的各个主体若想取得共赢,需要新的合力与务实工作。如果说前几年是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演化的理念期,2016年则是这些理念机制的早期收获期。

不少令人振奋的成果已经出现。总部设在上海的金砖银行不久前宣布总额8.11亿美元的首批贷款项目,用于支持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的多个绿色能源项目。今年初才正式宣告成立的亚投行已经批准了4个投资项目,除了一个项目是独立融资以外,其余3个是与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原有国际开发机构合作融资。

这些项目对新型国际开发融资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同时以实际行动打消了对亚投行挑战原有国际金融机构的疑虑。

气候变化方面,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巴黎协定》背后,人们看到美国与中国两个经济规模最大、最具系统性影响国家的握手。

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更加注重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其中基础设施尤为凸显。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全世界仍有约12亿人缺电,24亿人没有足够的卫生服务。全球每年基础设施投资缺口达1.5万亿美元,而所有多边投资银行只能提供10%的资金。新的国际开发资金涌入基础设施领域,“中国找对了抓手”,国际评论家这样说。

中国“十三五”规划专设一章讨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这充分说明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中国的全球责任感已经不同以往。尤其是,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的理想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上。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3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得到沿线国家广泛认同。

“中国在实现经济转型与推进全球化之间娴熟地保持了微妙平衡,全世界都将关注中国并从中汲取经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说,相信今后“中国能够善用其领导力,为自己也为全世界设立正确的‘标准’。”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杜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