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红土地蝶变展翅飞——聚焦赣南振兴发展4年新变

2016-07-08 10:45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南昌7月8日电(记者 李兴文 高皓亮)7月的赣南,山清水秀,草木葱茏。

一幢幢客家新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一户户贫困户脱贫走上致富路,一座座厂房在园区拔地而起……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4年来,赣南这片被革命先辈鲜血浸染过的红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张老照片见证农房新面貌

今夏多雨,67岁的胡世瑞时常想起雨夜从倒下的屋子中扒土救人的难忘场景。从那栋破旧的土坯房搬进新居已经两年,但土坯房留给老人的记忆,也许这辈子都难以抹去。

走进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一幢幢青色坡顶、白色砖墙的三层联排新房错落有致。走进胡世瑞的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墙壁上挂着几幅照片。“这就是我以前住的房子。”照片上,是一栋墙体开裂、破败不堪,曾经在赣南大地随处可见的农村土坯房。

1983年,老房子被雨水泡倒,胡世瑞择址新建。两年后,一个雨夜房屋再度倒塌。“土坯房最怕雨,夜里下雨,一面墙直接倒下来,小女儿被埋,就一个脑袋露在外面。”所幸抢救及时,女儿无碍。但是2010年、2011年房屋两次倒塌。

2011年底,赣州市摸底发现,有69.52万余户农民居住在像胡世瑞家那样的危旧土坯房中,约占全市农户数的40%。

《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优先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土坯房改造中,赣州实行“政府扶助+农民自助”的方式,让危旧土坯房拆得掉、新房建得起。

安居才能乐业。4年过去,赣州市69.52万余户、近300万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

一辆电动车跑出扶贫新作为

从“三送”干部到第一书记,近年来于都县政府办干部丁良跃进村入户,电动车换了3次电瓶,跑了上万公里。

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这是《若干意见》对赣南老区的战略定位之一。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9万余名扶贫队员扎根赣南大地,织起一张探穷因、斩穷根的扶贫网。

一次次进村入户、来回颠簸,丁良跃找到了信心和答案:“跑的次数多了,走得近了,自然就对路了。”

2014年初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首批39名年轻干部到赣州各县(市、区)开展为期两年的挂职帮扶。从此,赣南老区振兴发展多了一支特殊的“国家队”。2016年第一批期满,第二批接力。这一约定,直至2020年。

山沟沟里“挖黄金”,选好产业斩穷根。一棵棵脐橙,带动70余万人脱贫致富;一株株油茶,让全市13.5万名贫困人口每人年均增收800多元……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一人一亩油茶、一人一亩脐橙、一户一亩蔬菜、一户一亩茶叶、一户一个鸡棚、一户一人进园务工”的“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大战正如火如荼。

累计脱贫145万人,贫困人口减少三分之二,贫困发生率下降20.6个百分点,这是赣南“十二五”期间交出的扶贫攻坚答卷。赣州市市长冷新生说:“《若干意见》实施的4年,是赣州扶贫成效最大、减贫进程最快的时期。”

一份工业蓝图描绘老区新愿景

赣州龙南县江西中科铨通稀土陶瓷公司展厅内,金卤灯光璀璨夺目。创立仅1年,这家公司已发展成国内技术领先的金卤灯陶瓷管的制造商。针对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龙南县建立“全方位管理、保姆式服务”的保障体系,集中优势资源,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到2018年,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2015年9月,赣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工业工作会上发出了主攻工业的动员令。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说,赣州发展短板在工业,主攻工业是加快老区发展的不二选择,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尤其要横下一条心抓好工业,否则稳增长、促发展就没有支撑,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内生动力。

用扶贫攻坚的态度和决心帮扶企业。去年9月,赣州设立100亿元的工业发展基金;今年5月,赣州市大规模启动领导挂点联系园区和企业活动,48位市领导每人挂点联系1个园区,县级领导联系本辖区园区企业,帮助企业渡过经济下行的难关。

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集热线受理、台账管理以及精准帮扶企业的手机APP上线,预计每年可为企业减负44.87亿元。

依托稀土、钨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中国稀金谷”;致力于打造“赣粤高铁”沿线电子信息产业带;紧贴国家产业导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红土地上异军突起……

今年以来,赣州市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249个,比2015年同期增加111个,增长80.4%。

赣南,这片红土地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