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新编教材主编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2016-08-31 20:58 来源: 教育部网站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于9月1日投入使用。日前,教材总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名誉所长鲁洁教授、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怎样体现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教材编排设计一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由近及远,结合学生不断增长的年龄和阅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核心价值观;三是采取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的呈现方式,强化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层推进;四是设计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思并举、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既注重了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意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等题材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快乐过新年》《团团圆圆过中秋》等,还专门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单元,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教材富有中国文化风格和精神气息,帮助学生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链条,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品德。

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内容是如何安排和设计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按照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的顺序,由近及远地设计了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等六大领域。同一领域内部,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如“我的健康成长”,在一年级侧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三年级侧重学习习惯和安全成长,四年级侧重同伴交往,五年级侧重生活中的新问题等。在具体安排学习内容时,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如快乐过新年安排在寒假前倒数第二课,国庆节安排在秋季第三课等;涉及自然的主题,采用与教材使用时间一致的季节安排,方便孩子们观察体会。初中教材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知识领域融合起来,囊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国际交往教育等,整体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道德领域主要是通过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社会交往等,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礼貌、平等、友善、诚信、慎独等基本道德品质。心理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培育积极情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法律领域主要是帮助初中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作用,培育法治信仰,增强宪法意识,引导学生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国情领域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提高德育实效性一直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新编教材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教材力图进一步改变以往学科教学偏于知识传递和记诵、应考的积弊,根据学习内容尽可能设计安排有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引领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生成性的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等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进而促进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力图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教材编写上是如何落实这一要求的?

首先是系统设计法治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为重点,明确学习要求。其次是采用专册与分散融入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法治教育内容。编写法治教育专册,供六年级和八年级使用,满足不同学段集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需要。同时,在其他册次教材中分散融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第三是有机结合中小学学生生活经验,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如义务教育法保障失学儿童上学的权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于9月1日投入使用。日前,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温儒敏教授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什么?

新编教材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路,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选材文质兼美,实践活动丰富多样,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注重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新编语文教材选文总体考虑是什么?

选文强调经典性和时代性,适应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新教材编写确定选文的四个原则:一是以经典性为主,兼顾时代性,所选课文大部分必须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好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当然也要考虑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适当选择一些优秀的当代作品(特别是科技类文章);二是重视适宜性,选文要满足教学需要,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线,系统设计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同时要难度适中,适合特定年段学生的学习水平;三是选文要“美”,所选文章是思想格调高、语言形式优美的作品,值得咀嚼、涵泳,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四是强调多样性,选文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演讲词、新闻报道等各种文体,涵盖古今中外作品。

整套教材编写呈现体例较之以往有什么变化?

按照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采取“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以文化人,“语文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围绕“人文精神”培养的需要,整体规划各单元主题,依据单元主题选择相应的文章,在不同单元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主线。同时将“语文素养”作为另一条线索贯穿全书,即将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以阅读为例,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增加“名著选读”栏目,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方法,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一直以来,人们很关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编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是如何安排的?

新编语文教材通过精选古代经典作品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编写中,深入挖掘经典名篇,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4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初中语文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人教版也有所提高。

当前社会上非常关注反映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选篇,请介绍一下新编语文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情况。

新编语文教材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从选文看,既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等传统经典篇目,还增加了《开国大典》《七子之歌》《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从数量看,小学40篇,初中29篇,涉及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领袖,雷锋、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钱学森、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同时,还有鲁迅、茅盾、闻一多、艾青等著名文学家的选篇。

新编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于9月1日投入使用。日前,教材主要编写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编历史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新编历史教材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一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硕成果;三是通过具体史实的叙述,凸显历史课程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土意识教育、法治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四是依据课程标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基本的史事;五是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注重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新编历史教材在编排上是按照什么样体例来进行的?

新编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这样的设计使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更加清晰,中外历史的发展线索更为完整、贯通,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史事,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

在每课的结构设计上,以课文为主体内容,同时配有多种辅助栏目,加强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展开多种学习活动。如设计有“课前导语”“相关史事”“人物扫描”“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新编历史教材是如何遴选史事的?

新版教材对各阶段的历史都选定了突出的主线,以显示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关键问题,并围绕各时期的主线遴选史事。如中国古代史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主线,选择了秦统一中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隋唐的统一等主要史事;中国近代史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主线,选择了两次鸦片战争、抗击八国联军、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主要史事,特别是客观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沉痛的历史,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现代史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为主线,选择了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中国梦等主要史事;世界史则呈现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人类历史进程的总体趋势。教材中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选取了大量的史事,对我国固有的领土和领海主权进行了详细说明,以增强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新编历史教材如何改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

过去历史学习过多强调死记硬背,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针对这些积弊,教材在设计上更多强调了学生的思考和体验,如八年级上册第29页的课后活动专门设计了思考题:“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由此改变单纯记忆《马关条约》签署时间、内容的学习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韩昊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