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

2016-09-29 08:57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
——湖北省郧西县脱贫攻坚见闻

湖北省郧西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本报记者 刘坤摄 光明图片

“苏维埃新中国胜利万岁”“打土豪,分田地,救穷人”……记者日前来到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关防乡丁家坪村的红二十五军75师23团政治部旧址,在陈旧房屋的外墙上,依稀可见当年红军写下的标语。

位于鄂西北边陲的郧西,北依秦岭,南濒汉水,有“秦楚咽喉”之称,是中国红军长征的见证地。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进入郧西开展斗争,并依托郧西、山阳等边界地区创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人领导的军队……”1981年,家住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虎头岩村的刘立英,将珍藏46年的红军传单《什么是红军》交到了郧西县档案馆。这张红军传单由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于1934年12月10日印发,这样的传单在郧西等地区曾广泛流传。

“红二十五军主力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区政府,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同时进行土地革命,开展宣传和群众工作。”郧西县关防乡丁家坪村83岁的老人魏富堂说,当时丁家坪村有88户人家,参加红军的就有76人。“村里的老人说,红军对群众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也非常拥护红军。”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82岁的魏登志告诉记者。

这片见证红军不屈意志和无畏精神的红色土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中,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展现新的面貌。

受自然条件限制,郧西“十年九灾、十灾九旱”“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加上发展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增速缓慢,这里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数据显示,郧西县新一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共识别贫困人口49278户、142687人,贫困发生率达33.6%。

面对严峻的脱贫形势,郧西县提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郧西坚持“精准扶贫,就业先行”,制定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目标,积极与广东省开展劳务输出协作。2015年,郧西县开展就业培训100余场,实现转移就业1.2万人,人均增收2500元,务工脱贫人口占总脱贫人口的50%以上。

丁家坪村村民黄祥梅家里有两个女儿,都在上学读书,每年的学费是一大笔开销,家庭负担沉重。“以前主要靠种地营生,家里每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丈夫在外地务工,家里每年收入可达3万元,日子比以前轻松多了。”黄祥梅说。

郧西县非常注意聚集合力,强化社会扶贫。他们积极引导“乡亲”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以乡情为纽带,组建“乡亲扶贫协会”,吸引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并培育县域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增强县内吸纳就业能力。截至目前,郧西县已组建“乡亲扶贫协会”180余个,会员达3000余人,引进资金5000余万元,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5家、家庭农场12家、种养大户1100多户,带动6000余户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增收。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忍心看着乡亲们受穷。”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村退伍军人王贤明说。2013年6月,他集资200万元成立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便民牛羊养殖合作社,如今已吸引周边100余户养殖农户加入。为帮扶养殖户扩大销售渠道,王贤明还将目光投入网络销售市场,成立“马头山羊电商代办点”,把湖北口马头山羊卖到全国各地,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多方发掘社会扶贫资源,推动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有力增强了郧西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个地方有产业,才具有持久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郧西县通过产业扶持资金扶持引导贫困户发展中药材、茶叶、桑蚕等农业特色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全县已下拨产业扶持资金2564万元,做实到户产业项目3727个,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340万元,发展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59个,培植市场经营主体142个。同时,郧西在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加快构建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旅游体制。今年1至6月份,郧西县接待游客26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3%和25.68%。(记者 刘坤 夏静)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陆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