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寻求群众认可的发展

2016-10-13 07:40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研究机构调查显示,贵阳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稳中有升
寻求群众认可的发展


环保部近日发布《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全国省会城市中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而是以均值58.9分贝位列第一的贵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温香彩表示,噪声污染反映出贵阳城市发展较快,但城市建设造成的噪声等“不便”却拉低了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无独有偶,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2016年《中国35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贵阳人对贵阳的满意度排在了全国35个城市(除拉萨外的30个省会城市加上5个计划单列市)的后10位;但城市生活质量客观社会经济指数,贵阳却是前10名。

城市发展与群众获得感之间为何会有反差?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交通拥堵、收入低、消费高等拉低生活质量满意度

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平均值为55.82,而贵阳则以55.61的指数居倒数第十位。

具体来看,贵阳在5个分项指数上的排名分别为:城市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收入现状和收入预期)第三十位,城市生活成本主观满意度指数第十一位,城市人力资本主观满意度指数第二十一位,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医疗、养老、安全状况)第十六位,生活感受满意度指数(生活节奏、生活便利)第二十九位。不难看出,贵阳人对本地的收入、生活节奏和生活便利不甚满意,其中,代表生活节奏和生活便利的生活感受满意度指数更是从2015年的第二十二名跌落至2016年的第二十九名。

“贵阳堵车太严重,下班回家穿城而过,十几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花两个多小时。”在贵阳一家国企工作的朱云并未作为受访者参与此次调查,但他却基本认同这一调查结果,“我2003年参加工作,现在工资7000元左右,而单位里新来的大学生,平均工资才2000出头。工资低,但贵阳的消费却高,平时和朋友聚会吃饭,稍好点的馆子人均都要花到100多。”

贵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认为这个排名较合理:“贵阳居民主观满意度偏低与收入偏低、交通拥堵偏重、生活节奏偏快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三个方面老百姓感受最直接。”

“收入偏低,根本原因是贵阳正处于一个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期,一方面铝、磷等传统产业容纳就业最多,却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还处于孕育培育期,还不能发挥顶梁柱作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报告显示,贵阳生活成本主观满意度指数排名不算低,位于第十一位。记者采访发现,包括朱云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偏低的房价拉高了贵阳市民对生活成本的满意度。根据中国房价行情平台的数据,贵阳6月份住宅均价为6304元,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只高于西宁和银川。

发展“时差”致客观指数和主观感受唱反调

除主观满意度指数外,报告还发布了城市生活质量的客观社会经济指数。报告主要发起人、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院长张连城介绍,客观指数是从官方文件中选取消费率、空气质量等20个二级指标的客观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反映的是2015年的经济状况。

与主观满意度指数倒数第十相反,贵阳在城市生活质量客观社会经济指数排名中以57.20分位居正数第十,而35城市均值为54.75。

张连城分析,主观满意度与城市生活质量客观社会经济指数的反差主要源于市民的主观感受,“城市的宏观发展方面,老百姓感受可能不是很深。”一般来说,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感受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而客观社会经济指数的内涵更加丰富。

贵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肖良武表示,城市建设发展还会给市民生活带来一些不便,“贵阳正在进行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地铁,修环路,一定会造成交通拥堵,也会对市民造成噪音等困扰。”

贵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背后始终存在两大反差:一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反差;二是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居民主观感受存在反差。“贵阳作为西部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城市,这种反差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突出。”

肖良武认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成果惠及到普通老百姓身上,总会存在一定的“时差”。“比如现在贵阳市民可能对于城市的物价偏高不满意,这是因为我们的物流成本偏高。而前段时间,我去贵阳一家物流大数据企业调研。调研后我得出结论,像这样的大数据物流企业如果发展起来,未来贵阳的物价就会有所下降。”

城市发展中应多听听老百姓心声

尽管在主观满意度指数方面,贵阳的排位在后10名,但与去年乃至与前几年相比,贵阳的总排位以及许多细分指数的排位一直是稳中有升。

“在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总排名方面,贵阳今年处于第二十六位;去年和前年都是第三十三位,而2012年则是垫底的第三十五位。这说明,城市的发展正在逐步得到市民的认可。”张连城说。

在城市生活质量客观社会经济指数方面,贵阳由2015年的第十四名上升到2016年的第十名。这说明贵阳这座城市总体是在发展的,据贵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891.16亿元,增速达12.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增速居首。

据贵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贵阳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优势,通过打造全域旅游、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也使当地群众越来越多享受到发展红利。

报告显示,城市人力资本客观指数贵阳排第二名。无独有偶,蚂蚁金服去年发布了全国首份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通过对全国2325所高校近5年的毕业生进行跟踪分析,在大学毕业生净流入地排行榜中,贵州名列第七。

不过,贵阳的城市运转还需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水平不高,民生服务保障能力有待增强,老百姓反映的‘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张连城介绍说,做这项研究最初的目的,就在于提醒城市管理者应该多倾听民意,城市发展做到让市民满意。(记者 郝迎灿)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