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实施“旅游+”战略 打造壮美内蒙古

2016-12-11 12:06 来源: 内蒙古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也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与此同时,我区近年来把旅游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来抓,精心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分外耀眼。

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内蒙古发展旅游业的最大资本。今后如何适应大众旅游时代要求,推动我区旅游产业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在科学分析研判我区旅游业发展形势的前提下,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部署了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和“旅游+”的战略任务, 确立了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为今后我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当前,内蒙古旅游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发展条件看,我区有得天独厚的草原、森林、沙漠、冰雪、河湖、湿地、温泉、地质奇观、中俄蒙口岸、蒙元文化、民俗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有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有公路、铁路、机场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从市场需求看,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给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自治区适应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都离不开旅游业这个综合性产业的拉动。

今后,在打造壮美内蒙古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拉动、促进作用,就必须立足新起点、盯住新目标、明确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全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全域旅游发展的管理制度。借鉴全国其它省区市做法,适时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提升旅游管理部门职能,发挥其综合协调和规划监管作用,把发展旅游业从旅游部门的“独角戏”,变为多部门的“大合唱”。进一步完善政府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现场督办等工作机制,研究决策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各盟市之间的联动,建立旅游产业规划共编、品牌共建、市场共推、信息共通、政策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

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优化管理服务体系。首先要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城市及国道、省道至A级景区连接道路建设,优先打通断头路。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输组织,加快实现从机场、车站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增开盟市驻地城市与主要客源地城市间的列车和旅游专列,完善火车站、高铁列车、旅游专列的旅游服务功能。支持自治区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增加与客源地城市间的航线,鼓励企业发展低成本航空、支线旅游航空和国内旅游包机业务,探索开展通用航空和低空旅游。增开盟市间的航线,增加已有航线的航班数量。开通季节性航班,增设季节性站点,为旅游出行提供便利。其次,要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制订“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旅游市场监测系统和应对处理系统。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旅游与交通、公安、商务、银行、气象、民航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再次,补齐公共服务体系短板。完善交通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健全完善自驾游服务和安全救援体系。

三是大力推进“旅游+”,全面促进旅游业态创新与拓展。大力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和“+旅游”理念为指导,发挥旅游业综合拉动作用,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创造新价值,打造新增长点。首先,要创新“旅游+文化”发展模式。用影视、互联网、文艺创作、动漫等多种形式,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形式。通过举办论坛、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形式,推进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沟通与合作。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各重点行业的相互融合,促进文化会展、文艺演出、文化娱乐、艺术品、工艺美术、影视等文化行业融入文化旅游,提供相关文化消费服务。其次,促进“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打造滑雪、徒步、探险、攀岩、骑行、沙漠运动等户外体育运动基地,开展汽车拉力、摩托车越野、马术与赛马、民族体育竞技、滑翔跳伞、攀岩探险等体育活动。加快潜力大、参与性强的大众体育竞技与健身旅游产品的开发。积极发展自驾车旅游,形成系列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再次,推进 “旅游+健康休闲养生” 融合发展。依托生态、环境、文化等健康养生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养生体验、避暑度假养生、健康养老等特色休闲养生基地。开发利用自治区蒙医蒙药、生态农产品优势,在各盟市所在地周边、重要旅游城市、绿色农产品和中药材资源富集地区,建设一批融合生态农产品种(植)养殖、旅游观光、食疗、中蒙医保健等养生基地。利用温泉资源,在温泉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挖掘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温泉健康养生文化,加快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温泉保健疗养品牌。  (作者系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姜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