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历难弥坚御旱虐——辽西抗击罕见春旱纪实

2017-06-02 15:29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沈阳6月2日电(记者 王振宏 张逸飞 邹明仲)立春以来,一场历史罕见的严重春旱袭来。

在辽宁西部内陆地区,出现了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降雨量历史同期的最小值。有的地方甚至长达88天没有降水。

严峻的旱情就是动员令,全省抗旱大军奋战一线。缺墒农田面积从1600万亩一直下降到783万亩,抢种面积不断扩大,对抗旱虐的攻坚战正在辽西地区打响。

群众自救抢播种

缺水的干土层超过一尺多深,一阵大风刮来,便吹起一片沙土。小满已过,朝阳市双庙镇村民邢守文望着严重缺墒的大田,焦虑地说:“往年再怎么旱,这个时候都能看到苗了,可到现在全村不少田里还是光秃秃。”

朝阳市受旱面积达96.7万亩,是辽宁西部旱情最严重的3座城市之一。面对持续发展的旱情,当地群众抱着“与天赛跑”的决心,积极开展抗旱自救。

在朝阳县八道河村,58岁的刘金峰今年耕种的一片地瓜田里,幼苗长得油绿油绿的,与村里不少仍未出苗的农田形成了鲜明对比。“前两天及时改种更耐旱的地瓜看来是对了。这些天我都从家里用农用三轮车往地里拉水,希望能有个好收成。”

锦州市义县庙尔沟村头有一片花生苗长出有一拳多高,地里铺设的网状塑料滴灌管线格外显眼。村民王树林为了保证家里农田收成,特地筹了1万多元,打了一口深井。“这打下的井和架上的滴灌管线可派上了大用场。”王树林高兴地说。

5月22日,辽西地区迎来了一场期盼中的降雨,尽管土地墒情依然不容乐观,在整个辽西大地上,抢墒播种的农民明显多了起来。

绝不能让土地撂荒,大家拉着水车、架起水管,赶在播种期的最后时节,把带着一年收成希望的种子播撒进大地。短短十天之内,全省抢播受旱农田1585万亩。

提升科学抗旱能力

出动增雨飞机,发射火箭弹,向天“要水”;及时调度,有序组织,大规模跨区域调水;挖水井,架管道,建方塘,向地取水……辽宁各级党委政府采取立体化措施,与受旱地区群众一同为黑土地“解渴”。

据统计,辽宁省防汛抗旱办公室自春旱以来,向锦州、阜新、朝阳市调拨抗旱泵843台套、输水软管10.7万米,支持地方开展抗旱播种。辽宁省气象局组织了6次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累计出动飞机13架次,发射火箭弹1242枚,实现增加降水达7.51亿立方米。

声势浩大的跨区域调水工作也在紧张有序进行中。辽宁省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刘罡告诉记者,从4月1日开始,为保证水田供水需求,辽宁省水利厅通过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调水1.9亿立方米。4月20日至5月25日,调度省直水库累计农灌供水10.28亿立方米。

科学的抗旱设施发挥出了支撑作用。以山坡地为主的义县瓦子峪村,以往农民只能在山坡上种玉米,为了保证灌溉,村民们还要提水上山,十分不便。今年的光景却大不一样,去冬今春,通过国家专项支持,村里将山上2300亩农田进行了“坡田改梯田”改造。当记者来到这里看到,今年政府在山下新建了一处约数百平方米的方塘,水深大约3米,村党支部书记杨光大带领乡亲们正利用水泵往山上抽水灌溉。

“山坡顶上又分别建了4个蓄水池,从山下的方塘通过埋设的3000米水管往蓄水池蓄水,这可解决了全村农田灌溉的大问题。”杨光大告诉记者,种植作物也改栽更加耐旱的杏树,水利条件改善了,应对今年的旱情很有信心,农民未来增收也更有保障了。

坚守群众吃水底线

辽宁西部是出了名的“十年九旱”地区,今年的春旱尤为严重,直至小满节气仍然难求一场透雨。截至5月底,旱情已造成1.47万人临时饮水困难。

辽宁省水利部门从5月6日开始实施24小时值班制,要求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将受旱面积、受旱人口、水利工程建设、群众吃水困难情况等信息每日上报,尤其是吃水困难的情况做到统计到户、落实到人。

义县水利局副局长刘宏福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高台子镇四家子屯440口人吃水困难,投入40万元在村外紧急打了一口深井;白庙子乡金牛洞屯水井干枯,影响到19户人家,立刻新打了一口150米的深井……他一口气数出5个断水点的紧急应对措施。

不能让旱情影响到群众饮水安全。辽宁省水利厅着力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设施设备的检查维修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已建成的2.32万处农村饮水工程有力保证了全省缺水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监测辽西等重旱区的旱情发展变化和城乡群众饮用水安全,优先保群众生活,坚持科学抗旱,形成抗旱减灾工作合力。”刘罡说。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