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年!中国参与的这个机制取得重要成果

2017-11-16 14:57 来源: 国是直通车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11月14日上午,第20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

此次会议通过了《10+3领导人关于粮食安全合作的声明》和《关于10+3合作20周年的马尼拉宣言》。

东盟方面表示,这两份文件代表了10+3合作的展望和优先领域,以及东盟十国和中日韩合作让民众获益的共同意愿。

东盟十国和中日韩(10+3)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基础,推进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

10+3合作机制由来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其前身是东南亚联盟,由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在曼谷成立。

1967年,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5国发表《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

此后,东盟“朋友圈”不断扩容,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5国先后加入,使得这一组织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


图片来源:网络

1995年,东盟曼谷首脑会议建议举行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两年后,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承办第二届东盟首脑非正式会议,积极促成了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召开。

如今,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已经走到了第20个年头。

过去20年,东盟与中日韩合作已建立了65个对话与合作机制,形成了以领导人会议为核心,以部长会议、高官会、东盟常驻代表委员会与中日韩驻东盟大使会议(CPR+3)和工作组会议为支撑的合作体系。


中新社发 曹建雄 摄

其中,领导人会议是最高层级机制,每年举行一次,主要对 10+3发展做出战略规划和指导。

17个部长级会议机制负责相关领域政策规划和协调。

高官会负责政策沟通。

CPR+3负责就合作具体问题进行协调。

此外,10+3框架下还建有官、产、学共同参与的东亚论坛(EAF)及二轨的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为10+3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成果超出预期

今年是东亚区域合作的“大年”——恰逢东盟成立50周年和10+3合作启动20周年。明年则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


中新社发 白桂斌 摄

“‘大年’意味着区域合作和区域组织的发展都到了重要节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说。

中国在这个“大年”背景里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阮宗泽指出,一方面是中国始终坚定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这赢得了东盟国家的尊重与好感;另一方面是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与东盟的发展战略天然契合,为东亚合作注入新活力。


中新社发 白桂斌 摄

近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尤其在国际产能、互联互通和产业园建设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利合作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截至2017年5月底,中国企业累计在东盟国家签订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合同额达到2962.7亿美元,累计完成合同额2040亿美元。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零关税全面实施。

此外,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也正积极推进,将使中国与东盟企业和人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分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果。


中新社发 白桂斌 摄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强调,时值东亚合作的关键年份,作为地区最大经济体,中国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为这一历史性进程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郭延军在谈到中国如何“拓展和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时举例说,在政治安全领域应推进“南海行为准则”框架磋商,在经济领域应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如期达成,在社会人文及可持续发展领域应继续深化粮食、旅游、减贫等优先领域合作,同时着力打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小企业、国际产能等领域合作新亮点。

来自:中新社 新华社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方圆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