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提升科技“原创力”,上海是怎样炼成的?

2018-01-09 11:16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上海1月9日电 题:提升科技“原创力”,上海是怎样炼成的?

新华社记者王琳琳

在刚刚揭晓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榜单中,上海共有58项成果上榜,获奖数在全国的占比首次超过20%,从一个侧面体现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初步成效。提升科技“原创力”,上海是怎样炼成的?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代表着我国基础研究的硬实力。2017年度,上海有6项成果获得该奖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础研究不仅在“实验室”端取得重大突破,而且在“市场”端实现社会效益,彰显科技原创力“成色”。

太阳能发电技术关键材料与器件的研发,既是全球科学探索的前沿,也是能源巨头技术攻关的重点。在激烈的国际竞技中,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黄富强团队提出的“堆积因子”理论模型,被150多个光电材料验证,同行称之为“普适模型”。在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由黄富强研究员领衔的“面向太阳能利用的高性能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项目获得二等奖。

除了创新性提出理论模型,黄富强团队还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系列转化应用,包括发现多个高性能光电转换新材料;设计、制备了光电转换新材料新型复合结构;发明了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新方法,不仅获得国内该领域仅有的3个国际专利,而且将制造成本降低50%,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光伏并网示范电站长期顺利运行。

对于如何实现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的“双丰收”,黄富强说:“心无杂念是打开科学奥秘之门的‘钥匙’。”他要求团队将80%时间放在实验室,正是这份专注让一个个科研设想“落地生根”。

激光钕玻璃是激光器的“心脏”,在有“小太阳”之称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中,不可替代。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被誉为美国国家点火装置七大奇迹之首,西方对我国长期禁运。

为打破国外封锁,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胡丽丽团队展开10余年攻关,自主发明并建成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线,实现了大尺寸磷酸盐激光钕玻璃批量生产,应用于“神光”系列装置和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由胡丽丽研究员领衔的“大尺寸高性能磷酸盐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科研工作必定有延续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外人看来,我们可能像一群只知道工作的‘苦行僧’。可是我们知道,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光靠8小时是不够的。”胡丽丽说。

盐酸安妥沙星对推动我国医药工业从仿制到创新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玉社研究员领衔完成的“国家1.1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项目获得二等奖。

杨玉社介绍,这一创新药单在实验室就经历了9年孕育,创新药走出实验室后,团队又与企业展开了7年联合攻关。如今,盐酸安妥沙星片已在150多家医院和医疗机构使用,使100余万人次患者受益。

谈起这份成绩单,杨玉社说:“做科研就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心理准备,做药尤其如此。中国十多亿人不能全靠吃外国药,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医药供应。”

国家科技奖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上海项目的特点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许多项目不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论文,而且实现了良好社会应用。这说明上海技术研究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都在提升。”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主任刘海峰说。

角逐国家科技奖表面上是项目的竞争,实质上是区域间创新实力、创新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比拼。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说,今年,上海将加大类脑人工智能、量子科学、合成生物化学等基础研究推进力度,在共性平台建设方面,上海将再建设一批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型平台,覆盖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转化医学等多个新兴领域。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石璐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