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甘肃:瞄准深度贫困,攻克坚中之坚

2018-01-25 08:52 来源: 甘肃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两年多时间了。甘肃能不能不拖后腿,交出一份合格的扶贫答卷?

时不我待,形势催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等不得、没退路的硬仗。”

……

省“两会”一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掷地有声的话语,在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聚焦精准,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过去一年,我省“全年减贫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6%,6个片区县、13个插花县申请摘帽。”

“脱贫攻坚越往后,越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取得这一成绩,着实不易,关键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那样,紧紧扭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偏离。”省政协委员、省扶贫办主任任燕顺说。

战胜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硬仗中的硬仗”。去年,我省聚焦对象精准,确定了23个深度贫困县、40个深度贫困乡、3720个深度贫困村,制定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将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向特困县乡倾斜。

在我省深度贫困县庄浪县,赵墩乡石咀村是全乡最偏远的村子。这个山大沟深的村子里,一共有126户人家,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一半多。省人大代表、石咀村村主任王鑫告诉记者,得益于这一攻坚方式的转变,村子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步伐加快了。

“自来水通到村里十多年了,可一到冬天,管子老破,时有时无,去年管道更换了,供水正常了;村子到镇里的20公里土路硬化了,通到了村部;全村的D级危房去年也改造完了,乡亲们告别了土木结构的房子,住上了砖瓦房……”说起村里的变化,王鑫代表的话匣子打开就停不下来。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后五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精准发力,集中资金、集中资源、集中精力实施攻坚。今年,加快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持续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深度贫困地区30户以上自然村道路及主巷道硬化工程……”王鑫代表高兴地说,“过完年,村里就要硬化村组的道路了,还要建乡村舞台,打造美丽乡村……”

“将深度贫困地区这个最坚固的‘堡垒’攻下来了,就取得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性、决定性胜利。”任燕顺委员说,“今后,在攻坚方式上,要从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当然,全面小康不能落下一户一人,要把倾斜深度贫困地区、特殊贫困人口同解决其他类型贫困统筹起来,确保不留‘死角’。”

推进产业扶贫,促农稳定增收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硬抓手”,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

“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加快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力争实现所有贫困村每个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省人大代表、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系列提法深表赞同。

近几年,安定区紧紧围绕马铃薯、草牧、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大胆探索,创新机制,努力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了“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下一步如何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赵众炜代表说,现在,安定区所有的贫困村都建立了特色专业合作社,但一些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有限。要抓住用好省里实施1000亿元产业扶贫专项贷款、500亿元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机遇,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和质量并重,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推进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往往是贫困村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赵众炜代表认为,要探索党建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联建,鼓励支持村党组织书记和支委会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运行、决策,并以此带动农村党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省正积极推进的农村‘三变’改革闯出了一条扶贫新路子。”赵众炜代表说,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为变而变”,而是“能变则变”。应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弄清做实“变什么”“怎么变”“由谁来变”等关键问题,选准产业扶贫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调动农民参与“三变”改革的积极性。

家庭农场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在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省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马丁丑建议,在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要对家庭农场多加扶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及销售渠道上的帮助,让家庭农场在农村遍地开花,真正造福广大农民。

创新扶贫手段,下足“绣花”功夫

“全面推广陇南电商扶贫经验。”当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句话时,来自陇南市礼县永兴乡捷地村的省人大代表张常委感到非常自豪。

2014年秋天,第一次做农产品电商的张常委,就领略了互联网创造的“奇迹”。礼县是全国重要的苹果生产地。以前因为山大沟深,包括张常委他们村子在内的苹果卖不上好价钱。

那年,通过网络,张常委将村子三分之一、4万多公斤的红元帅苹果销到了全国各地。并且,每公斤苹果,他的收购价达1.4元,比果品商出的价钱高了近一倍。

搭上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让礼县以及陇南的特色农产品飞出了大山,给农户致富梦想增添了腾飞的翅膀。张常委的电商生意越做越大,去年秋天以来,他已经销售了15万多公斤的苹果。

张常委代表建议,继续加大电商扶贫推广的力度,在物流配送、融资贷款等方面出台一些针对性强、更加精准化的帮扶政策,真正让贫困农民在“互联网+”的大潮中获益。

“要借鉴电商扶贫的创新意识,在脱贫攻坚中,多一些创新思维,少一些墨守成规,全面提高扶贫开发的能力和效率。”省人大代表、景泰县委书记李作壁对记者说。

受地形、地质条件及排水不畅影响,景泰沿黄灌区以及高扬程灌区耕地大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危害,许多人因此陷于贫困中。

用创新破除贫困“坚冰”。近两年,景泰县开辟了一条推进盐碱地治理发展水产养殖的新路子。如今,昔日的盐碱荒滩渐成鱼米之乡。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水产养殖业、流转盐碱地等途径,多渠道增加收入,累计带动盐碱区2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李作壁代表建议,要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戈壁农业,催生农民脱贫增收新业态。

“扶贫还得创新机制,唤醒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愿,激发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志向。”省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王化俊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引起了王化俊委员的强烈共鸣。他在下乡调研时发现,一些贫困村流行以贫为荣的等、靠、要思想,一些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王化俊委员建议,从教育文化入手,进一步强化智力帮扶,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记者 宋振峰)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韩昊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