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教育部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

2018-01-30 14:05 来源: 教育部网站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续梅】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2018年教育新春系列发布会的第二场,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要发布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也就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大家知道,当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也是基础平台,要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标准是基础。

我们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有一句话“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有了标准才能有遵循,才能有衡量的依据,才能去监管,所以高校专业的教学标准非常重要。需要告知大家的是,这次颁布的标准,也是我们国家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我们还专门请到了三位重量级的专家代表,一位是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主任,经济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王广谦主任,药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文兵主任。

正式介绍相关内容之前,首先请大家看一个宣传小片。

(播放视频)

下面,我们请吴岩司长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吴岩】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各位媒体朋友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有关情况。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教育标准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教育部党组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行动,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纲”,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国标》的有关情况,分五个方面:一是《国标》研制的简要情况;二是为什么要研制《国标》;三是《国标》研制遵循的主要原则和突出的特点;四是《国标》的主要内容;五是《国标》颁布后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第一,《国标》研制的简要情况。

研制《国标》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可以说是浩繁巨大。2013年4月起,教育部委托92个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了《国标》的研制工作,前后历时四年多,先后组织了几百场工作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参加《国标》研制工作的专家教授达五千多人。《国标》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全部587个本科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布点。

第二,为什么要研制《国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高等教育要做好“四为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最大关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制订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就是回应总书记的最大关切。有了标准才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正像陈宝生部长所说,“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我们颁布《国标》,应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非常重要,是天大的事。

第三,制订《国标》遵循的主要原则和突出的特点。

《国标》的研制,我们紧紧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先进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把握三大基本原则,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学生中心。《国标》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二是突出产出导向。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叫做“五个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程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三是突出持续改进。强调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首次颁布的《国标》还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我们可以把它形象地概括为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所谓“规定动作”,就是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障基本质量。所谓“自选动作”就是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形象地说就是“保底不封顶”。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对各专业类提出教学基本要求,也就是“兜底线、保合格”,同时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也就是“追求卓越”;三是既有“定量”又有“定性”。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方向要求,同时注意量化指标,做到可比较、可核查。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首次颁布的《国标》92个专业类中,都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更要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必须德才兼备、德学双修。

第四,《国标》的主要内容。

国标的主要内容有八大个方面,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尽管专业类之间各有特点,但是他们也有共通、共同的规律和基本内容,《国标》的内容、形式、体例上,应该说是基本一致的。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概述。每个专业类都明确了该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二是适用专业范围。明确该标准适用的专业。三是培养目标。明确该专业类的培养目标,对各高校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原则要求。四是培养规格。明确该专业类专业的学制、授予学位、参考总学分、总学时,提出政治思想道德、业务知识能力等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五是师资队伍。对该专业类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具体要求。六是教学条件。明确该专业类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包括实验室、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践基地、图书资料资源、教材及参考书、教学经费等量化要求。七是质量保障要求。明确该专业类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等方面的要求。八是附录。列出该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议,并对有关量化标准进行定义。

第五,《国标》颁布后的工作打算。

宝生部长说,“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我想再加一句,“标准为先、使用为要”。立标准很重要,使用标准,让标准发挥“以标促建、以标促改、以标促强”更重要,决不能让标准束之高阁或者只挂在墙上。我们通过一套组合拳,不仅立标准,而且要让标准使用起来。

一是让教指委用起来。按照规定,今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要进行换届,我们要成立2018-2022年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新一届教指委共有119个,将由数千位高等学校和相关行业的顶级专家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国标》学好吃透,用《国标》指导全国高校开展专业建设,使教育部119个教指委成为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

二是让高校动起来。《国标》涵盖了9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目前587个本科专业,涉及到56000个专业点。《国标》颁布后,各地、各相关行业部门要根据《国标》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各高校要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

三是把《国标》与“三个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是2018年全教会和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的重要任务。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我们将根据《国标》,做好“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三级专业认证工作。按照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要求,我们今年要公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建设专业名单,同时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适时公布“成绩单”。

再次感谢各位媒体界的朋友长期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续梅】谢谢吴岩司长,下面请何雅玲主任介绍能源动力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情况。

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介绍能源动力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雅玲】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高度重视《标准》研制工作,将其作为本届教指委的第一要务,广泛调研、充分发动、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现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第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高站位确保高质量。

2013年9月,在本届教指委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标准》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全体委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充分讨论、凝聚共识,大家一致认为:一是要反映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学科特点。二是要把握好标准定位,是专业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三是要统筹考虑标准内容的集成,将上述三方面要求集成到一个标准中来。四是要科学合理确定标准内容,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弹性与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为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自主设计留有空间,鼓励专业特色发展,促进学科交叉与应用。五是要注重相关标准的衔接,既考虑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标准、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等衔接,又体现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衔接。

第二,面向世界广泛调研,立足中国深入分析。

我们组织力量,深入研究了国内外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证体系等情况。同时,对全国设有能源动力类本科专业的216所高校,开展了全覆盖的问卷调查,全面掌握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的现状、发展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使我们的标准研制能够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加合理、符合实际。

第三,五次会议、五易其稿,持续提高《标准》质量。

工作启动之后,教指委先后组织了五次会议深入研讨、广泛征求意见:一是在西安交通大学所起草《标准》初稿的基础上,经教指委主任工作会议讨论形成了《标准》第二稿。二是先后两轮召开教指委全体会议开展研讨,并要求委员在其所负责的有关高校内广泛听取意见。三是在全国范围,教指委组织召开了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广泛听取了来自120余所高校的400余名参会代表意见,形成《标准》第三稿。四是面向全国200余所设立能源动力类专业的高校进一步征求意见,修订形成《标准》第四稿。五是专门邀请了16位教指委委员、国家教学名师及本科教学管理专家等,召开了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逐字斟酌、逐句讨论、逐条修改,形成了《标准》第五稿,即上报稿。

总的来说,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研制过程,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要求的: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开展调研、深入研讨论证、仔细研读把关的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指委锻炼了队伍、凝聚了共识、提高了影响力和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在从向别人学到逐渐向创新引领迈进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推出这个《标准》,必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也正在向全世界贡献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谢谢。

【续梅】感谢何院士,下面请王广谦主任介绍经济学类《国标》研制情况。

经济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王广谦介绍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经济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 王广谦】大家好,很高兴代表经济学专业类教指委向大家介绍经济学类《国标》研制的有关情况。

2013年,本届教指委成立的时候,部里就要求本届教指委将研制《国标》作为重中之重,必须高质量完成。标准研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确定《国标》研制的基本原则、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教育部高教司先后开了很多会议,与经济学相关的几个主要会议包括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类教指委秘书长工作会议,然后开了个经管法专业类标准研制工作会议,讨论标准研制工作的方案和标准框架。为了统一经济学门类所属的4个专业类标准的研制思路,还专门召开了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这四个专业教指委的联席会议。

第二阶段充分调研、详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标准文本。经济学类教指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标准研制工作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规划,教指委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大政方针、调研分析经济学类专业教学基本状况,以及现有专业规范的执行情况,研讨了国际经济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标》的初稿,并向教指委全体委员以及委员所在单位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教指委又对初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面向所有开设经济学类专业的高校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讨论稿。在教指委第二次全体会议暨高校经济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对讨论稿进行了审议,修改完善以后形成《国标》的送审稿。

第三阶段对《国标》送审稿进行审读、把关,形成了终稿。高教司专门成立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审核专家组,召开了人文社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议工作会议,多次对标准进行了再审核再把关,其中经济学类的《国标》在审读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高教司专门请相关专家到司里来,认真细致地研讨。经济学类《国标》,经过五送五审最终定稿。

总之,在标准研制过程中,全体教指委委员以及开设经济学类专业的高校专家广泛参与,《国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标准紧扣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突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对本专业类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8个方面做了明确要求,既是高校设置经济学类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准入标准,又是指导经济学类专业发展的基本规范和建设标准,还是衡量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和评价标准。本标准在专业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以服务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功能定位,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同时,给高校留了很多空间,高校可以根据地区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要求、自身办学条件及专业属性,选定符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类型,也体现了高校特色。

比如标准设计了“4+4+X”的专业必修课程体系,第一个“4”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自主选开的必修课程,既体现了各专业培养的基本属性,又为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特色预留了空间。

我们相信,《国标》的颁布实施一定会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基固土,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指导和规范,为实现中国特色、水平的高等教育提供引领和保障。

谢谢大家!

【续梅】谢谢王主任,下面请姚文兵主任介绍药学类《国标》的研制情况。

药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文兵介绍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药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 姚文兵】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大家好!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次研制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包括药学类专业、临床药学专业、制药工程专业。

下面介绍有关情况。

第一,标准研制过程。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抓好了两个关键,一是对药学类专业全国各院校的办学情况和医药行业用人单位的用人情况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研。我们共发放各类问卷15000多份,立项调研课题16项,设计建设了“全国药学类专业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组织实地调研代表性药学院校50余所、药学类专业办学点120个、实践教学基地60余个,用人单位30余家,得到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是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凝聚专家团队的集体智慧。我们以教指委为核心,成立了药学类专业,含制药工程和临床药学两个教学协作组共同开展标准研制。共有80余位来自不同类型院校和单位的药学教育专家、20余位医药产业专家和30余位医院临床药学专家,深度参与标准的研制过程。我们共组织专家召开标准研制研讨会30多次。标准中充分融入了专家们对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现状、国内外高等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对药学人才的需求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第二,标准的特点。

一是标准覆盖全面,涵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包括了专业概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和附录等八个部分。其中附录部分,又根据专业特点不同有所调整,比如说药学类、制药工程专业提供的是课程体系的建议,临床药学专业提供的是实践教学基地标准。

二是标准兼顾规范性和灵活性。标准中有定性的要求,如规定“药学类专业培养与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相关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保障全民健康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阐明:“各高校可根据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等,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标准中还有定量的要求,如:“每个专业有6-8门必须开出的核心课程”,“新开办专业,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15人”,“大部分实验的仪器台套数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4人的需要”等,这些定量指标明确划出了本专业的底线,是每个专业办学点必须达到的。

三是标准具有包容性、前瞻性。标准融入了国家战略部署、高等教育改革、医药行业发展的新发展、新理念。例如在专业概述中体现了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国家药品战略安全的理念。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强调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理念等。

标准特别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整体性图景。专门增加了“学生发展”的章节,“招生”中提出“关注学生群体的多元性”、“毕业和就业”中提出“就业平均率”要求以及“跟踪毕业生发展”、“学生支持”中要求“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定和评估以及其他与学生有关事务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内容。

第三,标准的宣传推广应用。

标准发布后,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在高教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解读标准。不仅要让学校、专业的管理者掌握标准,用以提高药学类专业的办学质量;而且要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理解标准的内涵,共同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本学校的专业发展标准,办出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

二是推动相关院校和医药学术团体及行业组织用人单位,以标准为基准,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开展专业认证,从而用标准来加强对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的监控,促进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谢谢大家。

【续梅】谢谢姚校长,四位嘉宾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看看记者朋友们有没有问题。

【中国教育报记者】刚才吴司长谈到“标准为先、使用为要”,请问吴司长有关《国标》使用方面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高教领域现在重要的任务是“三个一流”建设,下一步《国标》如何紧密围绕“三个一流”建设,有没有进一步的部署?刚刚谈到,我们即将公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的2.0版本,请简单介绍一下这2.0标准与之前有什么区别,升级在哪里?谢谢。

【吴岩】确实是教育报的记者,问得很专业。2018年全教会,宝生部长在大会报告里,代表教育部党组也提到了“三个一流”,在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里也提到“三个一流”,即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我想,这“三个一流”跟国标要紧密结合起来,有四点:

第一,我们要做好“三个一流”,就得有标准。《国标》为“三个一流”的建设提供了遵循的标准。

第二,《国标》颁布以后,首先要在最好的专业、最好的人才培养基地里,把这个都落地,我们要求,既要有规矩、又要有空间,既要有底线、又要有目标,既要有定性、还要有定量。因此,我们的“三个一流”也是这样的,要有统一的保底的标准,还要有上升的空间。

第三,“三个一流”和《国标》都有两个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我经常讲的,像体育比赛里面,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因此我想,我们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包括“三个一流”,第一要夯实基础,《国标》就是夯实基础的合格标准。第二还要有自选动作,就是在夯实基础的情况下,要有特色、有前瞻、有他自己的个性化发展,《国标》在标准上提供了遵循。我们的“六卓越一拔尖”2.0版,是在《国标》的基础上,既要体现中国特色,更要达到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因此,《国标》的颁布就给了一个保底的标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往上提升。

第四,“六卓越一拔尖”2.0版,我们把它形象称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领跑计划。这个领跑计划,今年想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实招。一是推出“六卓越一拔尖”建设的国家一流一万个专业建设的计划,这一万个专业是什么概念?就是在高等学校里面,56000多个点里,它大体占20%的水平,让20%的专业经过若干年的建设以后,到2022年二十大召开之前,中国有20%的专业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这样就保证了中国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在国际上一较高低。二是在推动鼓励省市各地方建设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也就是“省队”,通过“国家队”的1万个专业和“省队”的1万个专业,占中国高等学校专业40%的专业数量,建成“国家队”、建成“省级一流队”,使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能够顶天立地。这是我们想做的工作。

【光明日报记者】我的问题同样是请教吴司长。您刚才提到的《国标》有一大特点,既有“规矩”又有“空间”,对于处理好高校统一与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国标》是怎么考虑的?

【吴岩】这个问题也是很专业的问题。刚才我介绍了,我们有三个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三个主要特点。三个基本遵循的原则里面,一是突出学生中心,在国际上这是大家认可度最高的,Students’center。二是突出产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结果为中心,在国际上也有个词叫OBE,也就是Outcomes-based Education,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仅仅在宏观上以学生为中心,更多以学生最后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好了什么作为中心。三是突出持续改进,在国际上叫CQI,即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即我们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所谓的结果,还要建立一种不断改进的机制。

这三个是制定《国标》遵循的原则,是我们在理念方面要紧紧把握的,要有规矩还要有空间,有底线还要有前瞻的目标,有定性还要有定量,就是要处理好统一跟特色发展的问题。坦率地说,高等学校不管是中国也好、还是世界也好,办好本科,必须要有一个刚性的要求,这个刚性的要求就是我们说的底线要求,或者叫做合格标准。办本科如果达不到这个合格标准,我们对国家不负责,对老百姓不负责,对学生本人也不负责,对高等学校也不负责,所以我们要有一些刚性要求。比如师资要有结构、数量、水平、背景、能力方面的要求,比如教学条件要有一定的实验、实训、实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图书资料等等。必须要有刚性规定,这一点毫不含糊,没有这个底线合格的标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人才培养质量没有基本保障。

我们知道,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期,马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经常说,高等教育普及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多样化。多样化就必须有特色,多样化就不能一个模子,因此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学校特色发展、个性发展,鼓励学校拓展空间,因此《国标》里,在规矩和空间、底线和目标方面,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

刚才三位教指委的领导们也说了,何院士、王校长、姚校长也讲了,他们把握的就是这两个标准。我们要有底线,要有合格,还要有拓展空间。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认为,这个标准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国际台记者】刚才材料中写到要发挥新一届教育部教指委的作用,做好《国标》的宣传推广使用工作,请三位教指委主任委员介绍一下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何雅玲】我先试着回答一下,一会儿两位老师再回答。

第一,通过教指委委员,对广大高校的管理者,以及我们的教师,能够进行解读、培训和相应的宣传,使他们真正理解整个标准的内涵。因为我们虽然在制定过程中发挥了也发动了大家,很多教师都有所了解,但是正式标准制定出来以后,通过这样的解读和宣传,让一线的教师和管理者全面了解它的内涵和基本的要求。正像吴司长刚才所说,基本的底线是什么,如何灵活、多样性的办学,让各个学校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去跳高。

第二,对我们能源动力类专业来说,现在正广泛开展专业认证,我们要尽快修订出台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把我们标准的内涵反映在认证指标体系中。在认证过程中,我们也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尽快找出不合适的地方,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我想,眼下马上可以做的是这样两件事情。

【姚文兵】刚才我们说了,这个标准颁布以后,将在高教司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对标准主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对标准进行宣传。一是药学类教指委已经安排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标准的解读和宣传,上半年将召开一次所有专业点负责人的标准解读和宣传会,提供咨询。我们现在通知已经发出去了,报名人数已经超过500名,说明大家对这个标准是非常关注的。下半年,我们将借助药学类专业教指委每年一次的学术研讨会,也是重点解读和宣传标准,我们想把这个工作放在西部某个城市,对西部高校来说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二是我们想制作标准的微型简化的解读版,可以广泛向我们一些院校进行宣传。还有,因为教学方式,对学生和老师最容易接受的是微课的形式,我们想制作一个微课,让教指委的主任、副主任来解读这个标准,做一个视频的解读版,这样可以推送给广大的学生和老师。

第二方面,每年药学类专业基本上都有很多专业的人才招聘会,我们想利用这个人才招聘会向广大用人单位来介绍我们的《国标》,告诉他们,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国家有基本的质量保障要求,这样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可以做一个参考,用这种方式来促进我们院校改进教学质量。

第三方面,专业认证。刚才何院士也讲了,我们想从2018年开始,在《国标》的基础上,以《国标》为基准,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开展专业认证。这项工作也在布置当中。

【王广谦】补充一下,《国标》颁布之后,经济学类这边还会督促相关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关键是领会《国标》的重要指导思想。《国标》定的是基本要求,对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建设大学来说,达到标准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提倡他们高于这个标准办学,办出世界一流。但是对于一些好的大学里新上来的专业,或者刚升格的大学,标准对他来说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必须要指导和约束,需要教指委指导他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个学校当地和行业的情况,尽快提升教学水平。

【财新网记者】一共三个问题,首先两个问题请教吴司长。第一,我们高等教育办学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标准也是从2013年开始制定,那么长的时间,主要是面临着哪些争议点?对这些争议是如何解决的?第二,刚刚也提到了多样化办学,允许高校做一些自选动作,对于这些自选动作特色的方面,如何进行标准化的考察?第三,请教姚委员,您刚才提到要做专业的合格认证,对于不合格的这些学生和学校,特别是对不合格的学生进行怎样的处理或者后续的方案?

【吴岩】我先回答前两个问题。刚才你说,我们从2013年开始做这项工作,历时时间很长,主要的争议点,我更愿意说是我们讨论的重点焦点问题。刚才我报了一个数,我们有92个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到了56000多个专业点,想想这个量,每个专业都有每个专业特殊的要求、特殊的规定,要想从浩繁的、巨大的专业中抽取出他们共同应该遵循的规律、标准,那是一件难度很高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紧紧依靠我们的专家组织,就是我们说的教育部各个专业教指委,他们集中了这个领域里面最好、最优秀的、最有经验的专家,他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讨论,刚才我说几百场的工作研讨会都是保守数字。几百场的工作研讨,为什么?就是《国标》太重要了。如果《国标》出现了问题,或者出现了偏差,那么我们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这就是为什么用时这么长,为什么动用这么多人。

就是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标准制定得科学合理,有前瞻性,我们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应该说,我们把这件事情要想深、想透了以后,做出来的东西应该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第二,怎么能够把标准实施,或者说让它推动起来。今天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我们还特意请来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领导和各个处室的负责人,我们在《国标》的基础上要实行三级认证工作,是兜底线的。刚才王广谦校长讲过,我们全国1200多所本科学校、2800多所高等学校,他们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差异很大,我们既有百年老校,也有刚刚升格的本科学校,这些老校里面也有新办的专业,这些专业差距也很大,既有追赶世界一流的,也有领跑世界的,还有需要达到合格的最低底线的。

因此我们最低的是“三基本”,有没有基本的本科办学条件,有没有基本的管理水平,有没有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所以说“三基本”更多的是要兜住底线,让它基本合格。然后是《国标》,这个《国标》是要达到的合格标准。之后是追世界,在追的情况下还要领跑世界,达到一流水平,因此我们实行三级认证。

我们正在跟教学评估中心进行磋商,在这个基础上跟各个教指委合作起来,把兜底线工作做实,把保合格的工作也要做扎实,还要追卓越、要领跑起来。总书记最大的关切是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追卓越就是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优秀的建设者,是我们三级认证中最高级的认证,第二级的要合格,第三级要把不合格的想办法让它合格,或者学校里面进一步优化专业调整的时候调整掉,这就是我们说要办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老百姓用脚来选择的,这个“脚选择”就是你的质量得有保障。老讲一句话,本科为什么要动?因为本科工作太重要了。用一句话说,“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所以总书记对学校说,“只有培育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宝生部长在党组会上多次说过,“没有一流的本科,何来一流大学?”所以说,我们把基础的根和本,也就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最核心、最根本的做好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得到了根本的保障。

【姚文兵】其实吴司长已经回答了第三个问题。专业认证的一个标准是以《国标》为基准,也包括了保证标准和发展保准。保证标准应该说就是《国标》为基准的底线。发展标准,根据各个学校办学时间不同以及发展历程不同,肯定有更高的像刚才说的卓越2.0这样水平的标准。刚才吴司长也说过,《国标》颁布以后,专业认证这样的工作,达标工作,首先要在最好的专业点落地。所以我们的专业认证工作如果开始以后,也是要选最好的专业点先开始工作。主要的目的是,一是首先他们落地,二是通过他们的专业认证,带动其他高校也积极达到国标。特别是目前,可能还有少量的高校如果达不到国标的情况下,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及学校的投入,包括对质量的提升等等,相信他们也能够达到国标,达到认证的标准,因为认证是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都完成。真正说最后达不到底线,达不到国标标准的专业,刚才吴司长说了,可以进行一些专业的调整等一系列工作。

【续梅】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就开到这里。周四上午还有一场新闻发布会,也就是第三场新春发布会,介绍校园足球工作的有关进展情况,也请各位记者朋友关注。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记者朋友,谢谢。

(发布会结束)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刘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