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表明我国植被
生态质量持续改善

2018-02-07 13:59 来源: 气象局网站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2月6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指出,过去一年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植物生长,森林生态质量高于往年,粮食喜获丰收。2000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植被覆盖持续增加,其中气象条件贡献率平均达84%以上。

《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大部地区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夏季降水量为1998年之后最多,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植物生长。与常年相比,2017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等级的面积比例达83%,较2016年增加1个百分点;福建植被生态质量跃居全国第一,广西列第二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居“绿色”生态环境改善十分明显。

从长期的变化来看,2000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有利于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地区的生态恢复。全国有90.7%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植被固碳释氧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植被覆盖持续增加,气象条件贡献率平均达84.0%以上,贵州和广西达92.0%以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改善趋势,其中,山西植被生态改善最快;陕西、重庆、安徽、广西分列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前5名。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公报》在评估天气气候对植被生态质量影响的基础上,加强了气象条件对典型湿地、荒漠以及生态保护和治理区的影响评估,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来自气象科学视角的依据。监测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17年,三江源地区、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呼伦湖区域、额济纳绿洲、贵州和广西石漠化区、柴达木盆地、扎龙湿地都出现了植被恢复、水体面积扩大等生态质量改善趋势,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据悉,中国气象局十分重视生态气象服务工作,出台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在绿色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以及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定职能作用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白宛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