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擘画美丽青海新画卷——专访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建军

2018-03-12 19:26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西宁3月12日电 题:擘画美丽青海新画卷——专访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建军

新华社记者 王宏伟、王大千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日,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建军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青海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青海人的努力。

记者:青海提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有哪些具体思路?

王建军: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据专家初步测算,青海生态资产总价值达18.4万亿元,占全省总资产的82.7%。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青海提出“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以此统一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着力树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职工培训、农牧民技能培训体系中,加快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五项绿色细胞工程”行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

二是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完善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适应的财政、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等政策,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严格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促进人口向条件适宜地区聚集,产业向重点开发区域集中,不断推动全省生态空间青山绿水、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集中宜居、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记者: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青海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有哪些新举措?

王建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青海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落实,国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生态责任考核追究制度不断完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青海将继续坚持试点先行和整体推进相结合,落实和深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监管、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细化区域功能、完善制度设计,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态文明评价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建设,探索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同时,全面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完善政策体系、监测评估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确保完成“三步走”目标,实现“两个统一行使”,改变“九龙治水”局面。抓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完成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基础上实施湖长制。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合作机制。

记者:绿色发展促全民享生态红利,青海在此方面有何思考?

王建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工作的着力点。

绿色发展,青海将以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继续打造“四个千亿元”产业、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严格节能、节水、节地和环境、安全等标准,持续开展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实现生态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着力打造畜禽养殖、粮油种植、果蔬、枸杞沙棘“四个百亿元”产业,做强牦牛、藏羊、冷水鱼、饲草等产业。深入挖掘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的底蕴,努力做好名山大川和冷凉气候的文章,持续谱写青海山脉、水脉、人脉、文脉交相辉映的多彩篇章,加快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旅游胜地。

推动绿色惠民。坚持服务民生抓生态、改善生态惠民生的价值取向,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发展富民产业,引导生态功能区的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畜牧业、林业经济等特色产业。把开发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摆在突出位置,扩大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试点范围,结合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补奖政策,争取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推进生态扶贫,通过各种举措,努力走出一条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双赢”的路子。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方圆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