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苏:“1+3”功能区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

2018-05-09 19:08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南京5月9日电 题:江苏:“1+3”功能区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杨绍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江苏分为苏南、苏中、苏北。这既是地理上的分界,也是发展水平上的分野。三个区域之间仿佛只有差距,很难说得上关联和协调。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江苏提出并实施“1+3”功能区战略。不再以地理界线,而是以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功能定位作为谋划区域发展的主要依据。记者采访发现,这一招之变带来了连锁效应,激发了区域发展的蓬勃活力。

“1+3”战略带来发展活力

5月,阳光下的潘安湖,水光潋滟、绿柳婆娑。湖畔成群的游人也许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历130年的煤矿开采,8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矿坑遍布、荒草丛生的采煤塌陷区。经过整治,这片塌陷区形成的水面,水质趋于Ⅱ类,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人们能在这里观赏到400多种鸟类和植物。

潘安湖整治是江苏徐州重塑发展活力的一个缩影。这里正努力建设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将辐射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地区,不断拓展江苏的发展纵深。

苏中的里下河地区是江苏的地理低点,历史上洪水肆虐,被称为“锅底洼”。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市,虽然垛田上的油菜早过了盛花期,但游客热情不减。因为自然环境好,田园采摘等延伸项目成为又一个旅游热点。

当地正大力实施湖荡湿地生态修复、现代田园水乡靓化、生态精品农业提升、新经济新动能培育等8大生态经济示范工程,努力建设宜赏宜玩宜游的全省生态大公园、全农业产业链的全省绿色农场。在江淮生态经济区,许多地方像兴化一样,正努力擦亮“生态”这张名片。

与苏北转型、苏中变绿同步,苏南沿江各市正积极拓展对外开放,加速壮大经济体量。5月8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贯通,这意味着10万吨级海轮可减载通航至南京,江苏沿江港口全部由江港变成海港。沿江各市与海相连,将进一步强化作为江苏经济增长主引擎的效应。

从苏北、苏中到苏南,一系列新的变化源自2017年5月江苏省提出的“1+3”功能区战略。这一战略,被认为是推进江苏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功能区调整瞄准区域转型

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的地理概念背后代表着发展差距。三个区域长期存在“1+1+1<3”的现象。“1+3”功能区战略的提出正是希望改变这个困境。

按照“1+3”战略,江苏的发展版图被重新定义。其中,“1”是沿江八市组成的扬子江城市群;“3”分别指连云港、盐城、南通一线的沿海经济带,宿迁、淮安和苏中部分地区组成的江淮生态经济区以及将徐州建成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江苏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的梯度差异仍然较大。实施“1+3”战略的一个重要战略意图,就是要打破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使苏南、苏中进一步融合起来,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增长核,更好辐射、带动和支撑包括苏北腹地在内的其他区域发展。

功能区调整的目标是转变发展方式。江苏省政府相关负责人举例说,江淮生态经济区是目前全省生态底色最好的区域,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国土面积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而地区生产总值却只有全省的十分之一。要绿水青山,还是要致富,曾经是这里最艰难的选择。现在,通过逐步淡化GDP考核,这里希望实现生态治理和富民增收的并进。

区域划分方式带来的改变,并非只体现在纸面上。在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湿地的苇荡里,曾经是密密麻麻的围网养殖场。随着生态经济区功能的明确,退圩还湖工作已经展开,加上新水利工程和湿地公园的兴建,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迅速恢复。渔民离船上岸,搞起农家乐、进入景区打工,收入渐渐变得可观。

高质量发展需要解放思想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去年GDP突破8万亿元,以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0.4%的经济总量。然而,江苏人认为,底子好不等于质量高,寻求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东南大学教授徐康宁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发展成就巨大,但区域间仍存在着发展功能不够清晰、产业结构趋同化的问题,加大了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压力。“1+3”其实是在发展思路上从依照自然地理方位布局生产力转变为根据市场化发育程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布局生产力,形成新的区域功能格局。

思想转变带动思路在变,经济发展的安排也在变。今年1月,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的盐城至南通高铁开工。建成后,盐城到上海只需一个小时,南通往上海只需30分钟。一条铁路串起了盐城、南通加速融入上海经济圈的脚步,“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

江苏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对今天的江苏而言是新时代的“再出发”。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