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草原牧业牧民实现三方共赢

2018-08-07 07:57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已8年
草原牧业牧民实现三方共赢

一位牧民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的草原上骑马放羊。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牧区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重要抓手。自2011年起,中央财政在内蒙古等13个主要牧区省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近8年来,草原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草原科学利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初步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牧民增收三方共赢

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拥有天然草原近60亿亩,相当于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3倍。然而,由于传统粗放式发展给草原生态带来了损害,平衡生态发展与牧民增收成为畜牧业发展中的瓶颈。为推动牧区发展、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增加牧民收入,自2011年起,中央财政在内蒙古等13个主要牧区省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16年又进一步提高了标准、扩大了范围,每年的补奖资金达187.6亿元。近8年来,草原保护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草原科学利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初步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牧民增收三方共赢。

草原生态环境加快恢复

盛夏时节,甘肃省瓜州县双石公路两侧的草原上,红柳、梭梭、芦苇等植物在微风中起舞,白鹭、黄毛鸭等野生候鸟在湿地中觅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和谐画面又映入了眼帘。

“以前,我们很多人不明白超载放牧等破坏草原生态的行为是违法的。这几年,通过普法宣传,我们既了解了草原保护的法规制度,也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巴兔村农牧户解朝明告诉记者,退牧还草围栏工程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以来,退化的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巴兔村草原又变绿了,昔日因牲畜啃食而低矮光秃的草场重新焕发了生机,“通过推行舍饲养殖,牲畜由过去的散养、滩养变成现在的圈养,政府发放了饲料粮,落实了草原补奖禁牧补助资金,每年还能拿到1万多元的补贴资金”。

草原的保护离不开农牧民的生态自觉,更少不了草管员的兢兢业业。今年30岁的草原管护员安娜已在甘肃省肃南县红湾村草原生态管护岗位上坚守5年了。平日里,她不仅要负责保护管护区域内的草原基础设施、发现并制止草原违法违规行为,还要深入牧户家中宣传普法、清点饲草和牲畜数量等。“看似简单的工作,巡查一趟就要一整天。工作太辛苦,家里人不愿意我做草原管护员,但我觉得这是在保护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不能不干。”安娜说。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脑木更苏木的牧民乌力吉看来,草原补奖政策给草原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以前风沙大的时候白天屋里都要点灯,草场沙化很严重,牛羊基本上没有草吃,如今虽然对放牧有限制,但政府给我们发了补助,收入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近两年来感觉草场在逐渐恢复,风沙变少了,草也变绿了。”乌力吉高兴地说。

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介绍,通过实施草原补奖政策,2017年全国鲜草产量10.6亿吨,较2010年增加8.6%;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了55.3%,增加4.3个百分点;268个牧区半牧区县草畜平衡率由56%增加至86%,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草原畜牧业沿用传统放牧方式,草原超载过牧,牲畜舍饲圈养比例低,冬季饲草料短缺,尤其是寒潮冰雪灾害造成牛羊死亡率高、繁殖存活率低、掉膘严重等问题更为突出。

如何既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又让牛羊吃饱、吃好?全国畜牧总站站长杨振海表示,北方草原发展畜牧业,要以天然草原合理利用为主,在维护生态环境优先的前提下考虑生产经营和牧民致富,探索合理放牧制度。

“通过划定围栏,羊在一个区域吃草,其他区域可以让草好好长,人不累了,羊长膘也容易,草原得到缓解,一举多得。”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旗牧民斯琴图告诉记者,他家共有草场1万多亩,其中8950亩为放牧场。与传统放牧方式不同,斯琴图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将自己承包的草原建设围栏,将放牧场分为多个区域,在围栏范围内实施轮牧,既美了草原,又加快了传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保护草原,家住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沁旗温都来嘎查的额日和木也积极转变养殖结构,压减羊群数量,引进良种肉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养白牛平均每头能赚5000元钱,相当于10多只羊的利润,每年能出栏60头左右,日子比以往舒服多了。”额日和木对家庭牧场发展充满信心。

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做法不同,为推动传统草地畜牧业向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青海省培育和壮大了以饲草料生产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态牧场及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873个,形成了“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牧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其中,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961个,实现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全覆盖,入社牧户达11.5万户,入社率达72.5%;整合牲畜1015万头只,牲畜集约率达67.8%,从天然草原转移到合作社或养殖场舍饲半舍饲养殖的牲畜达300多万羊单位,生态畜牧业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

马有祥表示,补奖政策既考虑了草原生态保护,又兼顾了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既考虑了补偿牧民损失的合理性,又兼顾了草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数据显示,2017年268个牧区半牧区县人工种草466.1万公顷,较2010年增加3.1%,占全国的41%;牛肉、羊肉的产量分别增加13.5%、14.8%,为保障全国牛羊肉消费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政策好不好,农牧民最有发言权。沿宁夏中部干旱带一路北上,昔日大片大片裸露在太阳下的草原如今被一片细细的绿意取代,为黄土高坡平添了一抹秀美。

“作为生态移民区,巴庄村昔日沙化严重,风吹沙子跑。如今,国家实行草原生态保护禁牧封育政策,通过补播改良,草原植被不断恢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巴庄村支部书记曹桂成感慨地说,禁牧封育前全村养羊量不到1万只,到2017年底全村羊饲养量达到了2.5万只,最高峰时达到3万只。同时,全村的草产业达到了1.2万亩,养殖业占到了农民收入的40%以上,实现了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双赢,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庆华村,草原补奖政策实现了全村1302户农户全覆盖。“补助让农户发展养殖业需要的草料钱有了基本保障,如今全村肉牛饲养量达到3120头,比实行禁牧封育前的200头涨了十几倍。”农户丁学平翻开自己手中的“一卡通”,指着上面2000元草原生态保护禁牧补助进账款说,“每年的5月份或6月份,补助就到账了”。

马有祥介绍说,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将资金的80%以上直接补贴给1200多万户农牧民,增加政策性收入,使农牧民有了托底;同时支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现实。

对于贫困覆盖面广、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云南省来说,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范围覆盖了全省82个贫困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73个、省级贫困县9个,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93.2%,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17年82个贫困县得到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绩效考核奖励资金达2.1835亿元,充分发挥了产业扶贫增收的带动作用,帮扶贫困户11.412万户。

不过,从收入结构来看,除畜牧业收入外,补奖收入仍然是牧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比如,在新疆拜城县和温泉县的80个调查牧户中,户均补奖收入1.05万元,占总收入的16.7%。此外,各地针对贫困户设立草原管护员公益岗位8.89万个。2017年,牧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718.4元,较2010年增加116.2%。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牧区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重要抓手,要坚持好、巩固好、实施好,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草丰羊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草原生动画卷。(记者 吉蕾蕾)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刘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