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闻办就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和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安排举行发布会

2018-09-06 11:16 来源: 中国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9月6日(星期四)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白希介绍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和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安排,并答记者问。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袭艳春: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2018全国科普日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同志,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白希同志。

下面请怀进鹏先生先作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 中国网 郑亮 摄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怀进鹏:

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一些情况。以往各位新闻媒体、记者朋友们对中国科协、中国科技的发展给予了积极关注,也为科协工作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我在这里代表中国科协对各位媒体朋友们表示感谢!也对一直关心科协工作的媒体朋友表示诚挚的敬意!

今天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有关情况,并就2018年科普日进行一些内容介绍。各位手里都有说明材料,我就不详细介绍了。我想作几点说明:

第一,为什么要大力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

人类共处于一个地球,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处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期,科学素质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和可能的挑战,我们觉得只有具有更好、更广泛地公众科学素质,人类社会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分享科学技术带来的积极的、有效的结果,来造福人类、提升人类的文明和福祉。如何更好地凝聚共识、更好地面对未来、更有效地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科技发展能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是我们考虑的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大家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他特别提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理解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普及。所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技发展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一直广泛参与,在实践过程当中又探索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路径。所以这次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也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更好地把中国故事、中国方案和中国在发展当中面对的机遇和可能的问题与世界共同分享,共同提高我们面对未来科技和社会的变革和机遇。

中国科协今年将迎来60周年,今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技工作者有9100万之多,如何更好地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科学普及、服务于科学素质的提高、服务于我们社会文明文化程度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中国科协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这也是一次对中国科学普及工作的检验、再出发的一次动员,所以这次我们把会议定位为“消弥全球科学素质鸿沟,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协在全球发起了“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议题,并得到世界很多国际组织和所在各国的大力响应和倡导。我们也期望通过和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来推动全球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提升的方法、经验和面对未来的研究。

在各方努力下,本月17日至19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首次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多个相关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科技类非政府组织以及科技传播行业组织、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商业界人士共同参与大会。与此同时,会议期间还将举办中国的科学节——全国科普日,这是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科普活动,这也是第15次全国科普日的活动。通过全国科技工作者和地方组织的共同努力,这次将有超过1.8万多项活动,参与人数预计会有新提高。一是反映了中国在科学普及方面社会需求,二是不断推动科学普及工作,不断使科学知识广泛传播,传播科学精神也是一次重要的检验和实践。我们热烈地、热情地欢迎各位记者朋友们能够参与我们的活动,参与科学普及的提升,也参与为世界共同推动文明发展和科学普及做出中国的贡献。

中国人民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来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缩小知识鸿沟,共享科技文明的成果,在互利共赢中求取人类社会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携手共建和谐繁荣的世界。谢谢各位。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袭艳春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郑亮 摄

袭艳春:

感谢怀进鹏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摄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怀书记,在当前的背景下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能发挥什么作用,中国科协为什么举办这样的大会,大会可能取得的成果是什么?

怀进鹏:

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水平代表了它的文明程度,一个地区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也代表这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创新能力。人类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在迈向当今时代当中,大家都在谈论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无论谈数字经济还是知识经济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切身感觉,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时候,人的文明程度、科学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讲科学素质应该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既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已经被反复地证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科技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或者人的科学素质也是直接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因此,科学普及和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如何更有效地助力人的发展,助力于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助力于社会的公平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科学素质是紧密相关的。同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既构成其文化的根基和底蕴,决定着它的发展现状,并影响着未来。所以有效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议题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基于这样一些考虑,我们共同发起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就有它的重要意义。我们期望这样一个平台能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交流人们美好期待的一个重要场所,希望成为人们共同探讨发展的场所,也成为各国人民交流科学素质提升和科学普及经验、方法和面对困难的一个场所。特别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的一个重要平台。谢谢你的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摄

光明日报记者:

全国科普日已经举办了14届,14年来我们每年密切在关注,请问我们全国科普日举办14届以来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效果怎么样?今年全国科普日的特点又是什么?和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特点?

怀进鹏:

科普日也是今年的一个大内容,我们请徐延豪书记来回答这个提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 中国网 郑亮 摄

徐延豪:

谢谢你的提问,确实像你说的,全国科普日已经举办了14届,今年是第15届了。全国科普日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全国齐动员、同步一起进行。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各省各市都围绕这个主题策划活动,同步开展工作。所以宣传的面是非常广的,参与的人是非常多的。据不完全统计,这14年来一共组织活动7万多场次,参加的公众超过14亿人次。这样大规模的、同时间搞科学活动在世界上没有,只有中国有这种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一些科学组织,这几年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科普日活动,他们看到我们的阵势非常惊讶。他们搞一个活动几千人、上万人参加就算大了,我们每年活动参与人数都过亿。

说到它的作用。科普日短短的一周,它主要的效应还是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这个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从第一届科普日开始就出席北京主场活动,各省市领导也带头参加当地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对这项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些年来,9月第三周全国科普日成为了全国人民一个最盛大的科学节日。今年科普日的最大特点,我们把全国科普日和首次召开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同期同步举办,两项活动互为包容。今年的活动主题确定为“创新引领时代  智慧点亮生活”,更加接地气。上半年我们就把这个主题和活动方案发到全国各地,现在汇总上来的方案,超过了18000项活动,预计参与人数将超过3亿人次。

今年活动有一些特点。一是今年的组织动员更加全面。我们动员全国的学会、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都要开展活动,都要向公众开放。同时全国各地的科普基础设施,比如说科技馆、活动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等同步开展活动。另外,今年打造的是“网上科普日”系列活动。我们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学习的方式变了,参加活动的方式也变了。我们适应新变化,利用以“科普中国”为主的社群板块开展网上科普日活动。我们有20多万科普员,这些科普员都是群主,他们同步开展活动,让老百姓可以不到主会场、不出家门参加科普日活动,并且晒出他身边的科普故事。通过这些活动更好地动员基层、偏远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社区公众参加科普日活动。预计今年科普日,由于和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同步召开,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今年的北京主场也是精彩纷呈,分别是在中国科技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庆典广场举办。活动内容更丰富,增加了国际板块,我们有国际科普作品展,我们搞了大赛,经典展品都在那里陈列。我们还搞了“科学之夜”的活动,虽然是叫科普日,不光是白天的活动,首次开展“科学之夜”活动,我们引入科幻元素,通过角色扮演、探秘闯关、VR体验等等给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喜欢、更加容易参与、更加神秘的一个科学之夜。这里诚邀各位记者朋友参加全国科普日的活动,到北京主场,到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你会有更好的体验。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摄

科技日报记者: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大概是什么样的?我们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方面有什么好做法和经验?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怀进鹏:

你这个问题很接地气,和我们这次会议有很重要的一块内容相关,这个问题白希部长会给你一个好的说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白希 中国网 郑亮 摄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 白希:

应该说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提升工作进步是非常显著的。2005年当时的调查结果,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在百分之一点几,从最新的第10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已经达到8.47%。距离国务院“十三五”规划要求在2020年底达到10%的目标,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增长也很快。但数据里面还有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努力缩小这个差距,力争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谢谢。

​央广经济之声记者:

这次大会邀请了一些工商界方面的人士,请问高科技企业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方面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怀进鹏:

你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在关注科技问题、科技自身的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同时,其实科技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之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我个人理解与学习之后的一个体会,科技与社会的有效互动,对提升科技对经济的影响和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看到当今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走向信息时代和数字经济和智能化时代的时候,科技、经济和社会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互动模式。我们以前谈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现在来自于生产实际问题的需求几乎是零转化,也就是说现实生产,社会中问题的直接解决就能够创造出有效的产业价值和经济价值。所以全社会、全世界都在极度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以及来自于现实问题的重要解决。所以我们邀请高科技的产业人士参与科学普及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科学技术之于产品价值的社会接受程度和广泛传播,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把更多的科技人员动员起来参与到社会实践和生产,通过解决经济中的问题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5月份中国科协年会发布了60个科学与工程技术难题,一方面来自于科学家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预判,另一方面来自于生产实际和社会当中的重要问题。大家都知道,自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知识创造的方式在延续科学发现的同时,来自于生产实际、社会问题的知识发现和创造也成为极端重要的内容,所以邀请产业界代表来参与就是更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或“断层”的问题,这既是中国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全球共同问题。所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对公共产品、产业、产业经济方面的问题的理解,让科技人员更多地为社会实践贡献力量,同时产业当中特别是领头企业在解决技术问题,推动科学普及,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方面做出贡献,我们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次叫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但应该是社会共同参与,为人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中国新闻社记者:

怀书记你好。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邀请了很多诺贝尔奖的国际重量级嘉宾,这次大会有什么重量级的主要活动?材料中提到会后将推动建立全球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与合作机制,成立相应的国际组织,这个国际组织具体名称叫什么?总部是不是会设在北京?

怀进鹏:

你要求我剧透一下会议,和记者朋友们在一起要是没有点料也不好散场,你也问到了点上了。刚才徐延豪同志介绍科普日搞了15年,我们这次和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共同举办,目的是把科学素质提升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怎么做好这个会,如何形成可持续的机制,我们在工作中得到来自社会以及国外同行的一些建议。这次会议大的亮点,第一是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我们有十几个论坛在这个会议同时举办,大家介绍共同的理念、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有效的经验,分享各国在推进公众素质、促进人类文明所做的探索。我们邀请了很多重要科学大奖包括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来参会。大家都知道,科技工作者既承担着创造知识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责任。所以它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每个科技工作者都承担着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使命。科学家们来介绍科学知识,用大众接受得了、社会认同的方式让大家共同提高知识这是极端重要的。同时,我们还发起了全球十几个国家参与的科学普及、科学传播作品大赛,也希望通过全球各个国家对科学普及的方法、经验和实践的探索能得到共同提高。

这次会议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把人的科学素质的提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结合起来。这个议题一发出就得到了37个国家、50多个组织的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工程师组织等几个组织也对这样的议题非常感兴趣。同时我们在交流讨论当中,以科学素质的提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切入。目前据了解的情况和大家的反馈,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大家讨论交流中又关注了一个新问题,这样的事情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关注和期待的,能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持续下来。联合国在2015年发布《可持续发展议程》当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特别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正在和相关的国际组织一起协商,想推动这样一个国际组织的建立,并把它作为有效承载科学素质提升的一个公共平台。在这方面,中国愿意并期待为全球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共同降低数字鸿沟、知识鸿沟,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出我们的努力。但现在真的没有名字,因为这是大家共同协商、共同建设和共同受益的一个组织。现在通过和大家的交流已经形成一些基本共识,所以在会议期间大家再进一步讨论之后,我们可能发布《北京宣言》,以《北京宣言》作为共识,作为面向未来发展当中的一个理解来推进相应组织的建设,以便更好地为全世界各国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平台,以此来降低数字鸿沟,造福社会发展,为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探索一条有效的路径。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摄

​中国日报记者:

刚才提到第10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接近8.5%,这些数据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意味着什么?这次调查中还有哪些新发现?谢谢。

怀进鹏:

这位记者很专业,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点。

徐延豪:

数字还是最吸引人的,你一下就看到了接近8.5%这个数字。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人的科学素质是很难度量的。科学素质的概念,上世纪中叶学者们提出,官方认可它,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采用这个数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40多个国家用一个通行办法、一个测度来衡量一个国家公众的科学素质。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还是非常先进的,方才白部长介绍了我们开展了10次公民科学素质的全国调查,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实现,我们有组织优势、有动员力,每次都是几万个样本,多的时候7万多样本,最少的时候5、6万的样本,用非常规范、非常严谨的办法来测度公民科学素质。包含什么?你具备的基本科学知识、具备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具有科学思维科学思想,同时能够运用科学技术处理社会事务、参与公共事务。

刚才提到的这个数字,6.2%也好,8.47%也好,这里还有一个概念,这是公民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能力。凡是经过这个测度,认为具备科学素质的这部分人群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并不是说你有了学历、你有了某一方面技术就具备科学素质。我们讲“四科两能力”来测度。从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是全世界第一个以政府的名义做的15年的规划纲要,系统完整全面地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从那时候的1%点几,2010年到3.27%,2015年到6.2%,今年8.47%,说明我们系统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方法和路径是可行的、见效的。“十三五”规划写入到2020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要达到10%这个目标。30多个科技先行国家在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候,他们公民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最少也要10%。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10%,所以我们定了10%的目标。今年8.47%,我们很兴奋。我们觉得到2020年实现10%的目标是有基础的,是应该能够实现的。

同时这个数字,经过我们的分析,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了,人群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向着良性发展。也说明我们这几年有针对性地针对重点人群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见到了成效。现在都讲定制化,推送服务,我们也给这些重点人群推送了内容,给他们定制了内容,搞了专项活动和工程。见效了!这位记者朋友问的非常好,这个数字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到2020年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水平达到了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这个民众的基础是完全具备的。

在这里我还想多说一句,这里用的百分数,10%,中国是人口大国,10%就是1.3亿多人,如果有1.3亿多人具备较高科学素质,那么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和能力可想而知。所以我们科技的发展还会更快,形势还会更好。谢谢。

怀进鹏:

补充一下,刚才讲得非常好。首先有一个基本事实,第一,科学素质就像我们的文明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有主观指标,也有一部分客观指标。主观指标,我们说知识和文明是不对等的,有知识没文化,大家一直说这样的话。科学素质是不是能够通过主观的内容完全确定?大家也不觉得是这样。因此探索如何评价科学素质、评价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科学素质是这个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客观上讲,在公民素质测度方面大家都在继续研究,全球都在做。关注什么?知识从哪里来?知识如何应用?知识获取的方式和手段等这些可以通过客观测度来评价。但是也有一些主观评价,因为这与设计题有关,是怎么看的这个事情。所以关于公民科学素质,他们对它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如何更好地把客观测度和主观测度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这方面大家有统一的认识,但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数学模型。

第二,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通常有一个基本共识,刚才徐延豪同志讲的,10%不同国家有不同理解,但是有一个基本点的认同,这10%基本上是从转型发展当中或者在科学素质提高中的第一个重要拐点。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社会公众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10%作为一个节点,说明这个社会的基本情况。但还有一个前提,发达和欠发达、东西部平衡的问题、知识结构的问题,所以也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现实状况。

我们推进公民素质提高,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是最重要的,能够让社会更多的人具备科学精神,掌握更好的科学方法,同时对消除迷信和谣言方面能有自然的觉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刚才讲的8.47%,是从研究角度、从测比角度来看中国发展,从这个角度大概可以看到我们和周边、和国际处于一个什么情况。这个发展不是纯线性的,它还有不同要素组成。我们从当中也看到一些问题,中国在走向创新发展、在以人民为中心当中,我们更加意识到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对边远欠发达地区如何更有效地探索新的科学普及方法、提高科学素质成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也有信心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在中国有一位女航天员在太空授课,是全球最大一堂科普授课,六千万人同时听一堂课。在中国推动科学普及、推动知识创新和发展是有强烈的社会需求。今天是9月6日,公元前776年,据史书记载,春秋鲁国时期,人类第一次记录日食的发现。中国从夏、商、周就开始有天文学、医学知识,四大发明的传播,新时代提高科学素质、科学普及工作对科技创新尤为重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还看到是我们的机会和下一阶段的挑战。也期望在推动科学素质提升当中,中国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贡献者。

美国NBC记者:

大会一个目的是促进国际交流,在美国有的人认为中国在高科技方面对美国越来越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和西方特别是美国促进国际交流会不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应该怎么克服这些挑战和困难?

怀进鹏:

谢谢你的提问,你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科技对美国构成威胁”,我们两方面来回答。第一,我们自己做我们自己的事构成别人的威胁,我觉得这是别人多心了。我们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更好地传播知识,让大家生活不断提高,我觉得这是全社会、全球应该共同做的事。第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期待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有两个使命,第一个使命是创造价值,表现在创造知识或创造产品,能够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做出贡献,那是很荣耀的事情。如果创造出的内容,让别人受益,这是科学家们追求的。像历史当中的科学家都有这样,牛顿看苹果掉了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所以我觉得科学家的情怀是创造价值,创造知识的价值。科学家还有一个情怀,是需要让更多人知道他所有研究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所以科学普及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任何一个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来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方法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他的责任和价值。

第二,对于中国发展科学,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刚才这位记者问到中国这个数字代表什么。中国在发展当中还存在很多不平衡,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记者朋友可能都到过边远地区,到西部地区看的时候,科协也参加扶贫工作,比如山西吕梁地区,他们情况也触目惊心,也让我感觉到非常焦虑。中国的老百姓有相当一批贫困人员在生活当中需要科学知识、需要技术能力来帮助他们提升生活水平。中国科协在那里持续30年开展扶贫工作,做什么?介绍种植经验,传播科学知识,比如怎么样种马铃薯,如何更好地做好水土保持。所以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于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是极端重要的。这是一方面,让人们更好地享受社会发展的共同成果。

第二个方面,中国在产业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从数量的发展到质量的发展。而且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是科技工作者自身的责任和他的价值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种价值体现。

第三,知识的创造、知识的交流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合作平台,所以中国在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不断地强调继续开放、继续改革,不断地推进全社会的交流、全球的交流。我理解开放和交流,不仅对科学创造、科学传播有重要作用,对社会合作、文化合作和国家的交流都很重要。沟通、合作、交流是消除误解的最重要的内容。我觉得中国在发展科技当中没有、也不可能构成什么威胁。中国希望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所贡献,这一点和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目标是一致的。谢谢。

袭艳春:

如果大家没有更多问题,我们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三位发布人,谢谢大家。

怀进鹏:

大家在9月17日应该去看看,我们的科普日还有科学之夜,有好听的也有好玩儿的,值得一去,欢迎大家前去参与。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