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蒙古族马具的匠心传承

2018-11-01 17:16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10月3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套格敦白乙在工作室制作马鞍。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老匠人套格敦白乙是“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制作马具长达40余年,他的制作技艺体现了科尔沁马具做工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适、装饰华丽的特点。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具制作历史悠久,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10月3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市区,套格敦白乙走过工作室一楼的展厅。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老匠人套格敦白乙是“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制作马具长达40余年,他的制作技艺体现了科尔沁马具做工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适、装饰华丽的特点。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具制作历史悠久,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10月3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套格敦白乙(左)向徒弟关嘎扎布传授制作马鞍的技巧。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老匠人套格敦白乙是“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制作马具长达40余年,他的制作技艺体现了科尔沁马具做工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适、装饰华丽的特点。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具制作历史悠久,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10月3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套格敦白乙在工作室里编织马肚带。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老匠人套格敦白乙是“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制作马具长达40余年,他的制作技艺体现了科尔沁马具做工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适、装饰华丽的特点。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具制作历史悠久,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10月3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市区,套格敦白乙的妻子娜日在缝制马鞍配件。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老匠人套格敦白乙是“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制作马具长达40余年,他的制作技艺体现了科尔沁马具做工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适、装饰华丽的特点。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具制作历史悠久,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这是10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拍摄的套格敦白乙制作的马鞍。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老匠人套格敦白乙是“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制作马具长达40余年,他的制作技艺体现了科尔沁马具做工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适、装饰华丽的特点。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具制作历史悠久,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10月3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套格敦白乙(左)向徒弟关嘎扎布传授制作马鞍的技巧。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老匠人套格敦白乙是“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制作马具长达40余年,他的制作技艺体现了科尔沁马具做工精良、用料考究、使用舒适、装饰华丽的特点。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具制作历史悠久,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300.jpg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韩昊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