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天山追雪记

2019-01-24 15:00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在新疆和静县的一处积雪调查区,科研团队队员在翻越雪坡(1月20日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环绕新疆境内天山,开展积雪特性调查。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由9名成员组成,他们冒着严寒,跨越数千公里,通过野外地面观测,采集天山积雪特征数据。

早出晚归,对科研团队来说已成习惯。他们使用双针温度计、热红外成像仪、雪特性分析仪等设备,采集积雪深度、密度、含水率、温度等数据。每个野外作业点都需耗时1小时左右,碰上“加密”观测点,耗时更久。

据介绍,积雪是天山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摸清天山地区积雪特性,可为新疆水资源调查、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未来,团队还希望将积雪研究拓展到中亚国家,了解整个天山山脉积雪情况,为长期困扰天山周边地区的雪崩、融雪性洪水等灾害提供预警方案。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这是在新疆昭苏县拍摄的一处积雪调查区(1月18日无人机拍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环绕新疆境内天山,开展积雪特性调查。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由9名成员组成,他们冒着严寒,跨越数千公里,通过野外地面观测,采集天山积雪特征数据。

早出晚归,对科研团队来说已成习惯。他们使用双针温度计、热红外成像仪、雪特性分析仪等设备,采集积雪深度、密度、含水率、温度等数据。每个野外作业点都需耗时1小时左右,碰上“加密”观测点,耗时更久。

据介绍,积雪是天山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摸清天山地区积雪特性,可为新疆水资源调查、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未来,团队还希望将积雪研究拓展到中亚国家,了解整个天山山脉积雪情况,为长期困扰天山周边地区的雪崩、融雪性洪水等灾害提供预警方案。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巩留县的一处积雪调查区,科研人员前往数据观测采集点(1月18日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环绕新疆境内天山,开展积雪特性调查。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由9名成员组成,他们冒着严寒,跨越数千公里,通过野外地面观测,采集天山积雪特征数据。

早出晚归,对科研团队来说已成习惯。他们使用双针温度计、热红外成像仪、雪特性分析仪等设备,采集积雪深度、密度、含水率、温度等数据。每个野外作业点都需耗时1小时左右,碰上“加密”观测点,耗时更久。

据介绍,积雪是天山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摸清天山地区积雪特性,可为新疆水资源调查、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未来,团队还希望将积雪研究拓展到中亚国家,了解整个天山山脉积雪情况,为长期困扰天山周边地区的雪崩、融雪性洪水等灾害提供预警方案。

新华社记者 白佳丽 摄


科研团队成员杨涛(左)、魏雯瑜(中)、郝建盛在新疆和静县的一处积雪调查区采集数据(1月20日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环绕新疆境内天山,开展积雪特性调查。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由9名成员组成,他们冒着严寒,跨越数千公里,通过野外地面观测,采集天山积雪特征数据。

早出晚归,对科研团队来说已成习惯。他们使用双针温度计、热红外成像仪、雪特性分析仪等设备,采集积雪深度、密度、含水率、温度等数据。每个野外作业点都需耗时1小时左右,碰上“加密”观测点,耗时更久。

据介绍,积雪是天山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摸清天山地区积雪特性,可为新疆水资源调查、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未来,团队还希望将积雪研究拓展到中亚国家,了解整个天山山脉积雪情况,为长期困扰天山周边地区的雪崩、融雪性洪水等灾害提供预警方案。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科研团队成员杨涛在新疆昭苏县喀夏加尔镇萨尔乌孜克村的积雪调查区采集数据(1月18日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环绕新疆境内天山,开展积雪特性调查。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由9名成员组成,他们冒着严寒,跨越数千公里,通过野外地面观测,采集天山积雪特征数据。

早出晚归,对科研团队来说已成习惯。他们使用双针温度计、热红外成像仪、雪特性分析仪等设备,采集积雪深度、密度、含水率、温度等数据。每个野外作业点都需耗时1小时左右,碰上“加密”观测点,耗时更久。

据介绍,积雪是天山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摸清天山地区积雪特性,可为新疆水资源调查、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未来,团队还希望将积雪研究拓展到中亚国家,了解整个天山山脉积雪情况,为长期困扰天山周边地区的雪崩、融雪性洪水等灾害提供预警方案。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和静县的一处积雪调查区,科研团队成员郝建盛在清理积雪剖面的雪层(1月20日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环绕新疆境内天山,开展积雪特性调查。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由9名成员组成,他们冒着严寒,跨越数千公里,通过野外地面观测,采集天山积雪特征数据。

早出晚归,对科研团队来说已成习惯。他们使用双针温度计、热红外成像仪、雪特性分析仪等设备,采集积雪深度、密度、含水率、温度等数据。每个野外作业点都需耗时1小时左右,碰上“加密”观测点,耗时更久。

据介绍,积雪是天山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摸清天山地区积雪特性,可为新疆水资源调查、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未来,团队还希望将积雪研究拓展到中亚国家,了解整个天山山脉积雪情况,为长期困扰天山周边地区的雪崩、融雪性洪水等灾害提供预警方案。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科研团队成员黄法融(左)和队友夏玮静走在新疆昭苏县的一处积雪调查区(1月19日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环绕新疆境内天山,开展积雪特性调查。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由9名成员组成,他们冒着严寒,跨越数千公里,通过野外地面观测,采集天山积雪特征数据。

早出晚归,对科研团队来说已成习惯。他们使用双针温度计、热红外成像仪、雪特性分析仪等设备,采集积雪深度、密度、含水率、温度等数据。每个野外作业点都需耗时1小时左右,碰上“加密”观测点,耗时更久。

据介绍,积雪是天山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摸清天山地区积雪特性,可为新疆水资源调查、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未来,团队还希望将积雪研究拓展到中亚国家,了解整个天山山脉积雪情况,为长期困扰天山周边地区的雪崩、融雪性洪水等灾害提供预警方案。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在新疆昭苏县喀夏加尔镇萨尔乌孜克村的积雪调查区,队员们在观测采集积雪特征数据(1月18日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环绕新疆境内天山,开展积雪特性调查。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由9名成员组成,他们冒着严寒,跨越数千公里,通过野外地面观测,采集天山积雪特征数据。

早出晚归,对科研团队来说已成习惯。他们使用双针温度计、热红外成像仪、雪特性分析仪等设备,采集积雪深度、密度、含水率、温度等数据。每个野外作业点都需耗时1小时左右,碰上“加密”观测点,耗时更久。

据介绍,积雪是天山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摸清天山地区积雪特性,可为新疆水资源调查、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未来,团队还希望将积雪研究拓展到中亚国家,了解整个天山山脉积雪情况,为长期困扰天山周边地区的雪崩、融雪性洪水等灾害提供预警方案。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1.jpg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祁培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