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解读《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

2019-12-20 11:27 来源: 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近期,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发布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以下简称《方案》)。作为北京市关于机器人产业的最新规划文件,它的编制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和亮点有哪些?如何做好下一步落实工作?

一、《方案》以适应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根本导向和出发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进行,主要国家相继提出机器人发展战略,美国发布《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从互联网到机器人》,欧盟启动“SPARC”机器人重大项目,日本发布《机器人新战略》。我国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将机器人列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支撑领域,通过不断培育支持发展,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48.4%、27.7%、23.9%;军用、极限作业、应急救援等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占比分别达到70%、22%、8%。

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供给侧来看,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机器人研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方面实力雄厚,北京有资源也有条件实现机器人产业创新集聚发展。从需求侧来看,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的应用形成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作为特大型城市,北京在公共安全、养老助残、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社会民生领域拥有巨大需求,这将为机器人拓展应用场景提供广阔市场,同时也不断催生新产品,丰富高精尖产业的内容。可以说,北京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是强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重要抓手,对构建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方案》是推进北京市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北京机器人产业拥有国内领先的研发创新资源,机器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具备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发展实力的有利条件。但是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产业领域多、布局分散,部分优势领域尚未形成显著的产业规模带动效应;二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市场应用有待充分衔接,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机制与环境亟需完善;三是产品应用范围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细分领域市场有待激活;四是关键核心零部件与整机、产业布局协同发展不协调不协同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和制约全市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按照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紧密结合上述四个突出问题,更加注重从产业体系、创新模式、应用市场、配套体系等多方面整体把握和系统推进,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指向明确,是未来3-4年推进北京市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方案》提出推动北京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5432”思路和路径。

——“5”是培育形成以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为主导的“4+1”发展格局。医疗健康机器人领域,加快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布局,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布局机器学习、触觉反馈、增强现实关键技术,推动外骨骼机器人等康复机器人及智能护理机器人的研发生产。特种机器人领域,发展安保巡逻、侦查安检、排爆销毁、破障处置等警用机器人,灭火、排烟、侦查等消防机器人,应急救援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无人机、水面/水下机器人等。协作机器人领域,发展大负载、视觉/触觉识别、快速编程和智能示教等协作机器人,多关节、柔性、高安全性协作机器人等。仓储物流机器人领域,发展拣选、搬运、复合型机器人,以及物流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储等智能仓储物流技术产品,智能停车AGV、立体车库等产品和解决方案。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发展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控制器和操作系统、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4”是支持四大产业创新模式。一是产学研用创新模式。聚焦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领域,推动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搭建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支持企业和用户协同开展机器人创新应用。二是央地协同创新模式。在特种、仓储物流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支持中央企业、单位与本市企业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动本市企业与中央企业进行对接和联合实施重大项目。三是创新创业孵化模式。组织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机器人创新创业活动。四是跨界融合创新模式。支持传统企业开展机器人研发生产和集成应用,支持重点软件企业结合应用场景开展机器人关键技术和产品创新,支持企业开展产品模式创新、拓展市场应用空间,培育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产业融合创新生态圈。

——“3”是激活三大应用市场。一是加大工业领域推广应用力度。支持电子、汽车、装备等领域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和系统解决方案,支持企业拓展5G+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培育智能化生产、产品生产追溯等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二是开展服务民生领域示范应用。支持医疗健康机器人重点产品示范推广,支持机器人相关单位开展以场景应用为主的机器人测评比选大赛,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机器人示范应用。三是推动公共安全领域示范应用。搭建产业对接合作平台,推动警用机器人示范应用,组织消防、应急救援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

——“2”是破解两大产业协同路径。一是完善机器人产业配套体系。推动机器人产业在亦庄等重点区域布局,拓展布局房山、顺义、大兴、门头沟等区。支持企业、园区建设机器人公共加工服务平台,推动基础配套企业聚集发展。支持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与本体企业、本体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建立上下游协作体系。支持企业对接检验检测平台开展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对标验证。二是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支持企业引导供应链企业在京津冀布局,推动形成分工合作、利益共享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国发展。

在“5432”思路基础上,通过做好统筹组织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进培养产业人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四项保障措施,做好产业发展综合保障和政策落实工作。

总目标是到2022年,北京机器人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明显增强,示范应用成效显著,在全国形成重要影响力。创新能力方面,在机器人新型传动、人机交互、仿生等领域涌现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同时形成3个以上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协同创新平台;产业实力方面,医疗健康、特种、协作、仓储物流机器人等领域培育2-3家国际领先企业、10家国内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打造1-2个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示范应用方面,实施50个左右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和应用服务样板,工业机器人,服务、特种、仓储物流机器人应用取得新进展。

三、《方案》落实工作要注重统筹组织和细化

近年来,在市经济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关于促进北京市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中关村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制初步构建,机器人研发、产业发展、示范应用得到全面布局。但总体来看,全市机器人产业政策合力尚未形成,有效保障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统筹组织机制和具体举措尚不成熟。下一步需要结合北京实际,做好《方案》的落实和细化。

首先,《方案》涉及机器人研发创新、产业发展、示范应用等多个环节,涉及市级多个部门,因此落实工作首先要做好统筹组织和协调。《方案》落实工作中需要市经济信息化局主动作为,联合市级相关部门,盯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分领域分阶段梯次推出具有具体配套举措,保障取得实效。

其次,《方案》提出的“5432”发展思路和路径,以及统筹组织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引进培养人才、国际交流合作等措施,下一步需要结合机器人产业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步督办实施,努力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石璐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