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五个体系”化解“新市民”后顾之忧——贵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0-04-22 10:42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贵阳4月22日电 题:“五个体系”化解“新市民”后顾之忧——贵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新华社记者杨洪涛、罗羽

“老家手机信号不稳定,要是不搬出来,疫情这段时间,估计孩子网课都上不成。”在贵州省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安置点扶贫工厂上班的搬迁户李森美深有感触地说。

李森美老家在天柱县石洞镇,山高、路远、谷深,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老人看病、大人找工作、小孩上学,样样都是“老大难”。一家三口搬到县城后,在社区干部的推荐下,她老公去福建打工,她则在社区扶贫工厂找到了工作,“既照顾了孩子,又能挣钱补贴家用。”

李森美是贵州上百万搬迁群众中的一员。2019年底,贵州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然而,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完成搬迁后,贵州把工作重心迅速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以搬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会管理”转变。


在贵州省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安置点扶贫工厂车间,工人在加工服饰(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实践过程中,旨在解决移民后续扶持问题的“五个体系”应运而生,即要狠抓“基本公务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确保“搬得出”的移民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崭新的楼房、整洁的街道、美丽的学校、配套齐全的医院、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管理规范的农贸市场……如今,走进贵州各地的移民安置区,几乎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持续发力的后续扶持措施,让搬迁群众逐渐消除了“吃什么”“怎么活”等多种忧虑。

“老师,可以再讲一遍吗?”

“好!缝纫的时候,关键要学会用脚力控制机械走线的速度,太快或太慢,缝出的衣服都会产生褶皱。”

4月14日,由于贵州所有县市都已处于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德龙新区的就业扶贫车间缝纫技能培训班开班了。分散而坐、戴着口罩的60多名学员听得津津有味,培训现场气氛活跃。


在贵州省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安置点扶贫工厂车间,工人在加工服饰(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我们针对群众的就业需求培训,并推荐学员到服装、箱包等工厂就业。”培训老师田燕说,培训对象主要是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群众,期待通过15天培训,让他们快速掌握相关技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前来参加培训的搬迁户贵琴身体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之前在老家时,只能在家照顾孩子。搬到安置区后,先是学习了打火机组装技能,在自家楼下的扶贫工厂上班近一年,现在又来学习缝纫。


在贵州省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安置点扶贫工厂车间,工人在加工服饰(3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贵州省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安置点扶贫工厂车间,工人在加工服饰(3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技多不压身。我要更努力学好技术,就近找份好工作,过上想要的幸福生活。”贵琴说。


在贵州省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安置点扶贫工厂车间,工人在包装成品服装(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