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五一”这一天——最美劳动者的“假期生活”

2021-05-02 08:11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上海5月1日电 题:“五一”这一天——最美劳动者的“假期生活”

新华社记者周蕊、王建、唐铁富

“五一”劳动节这一天,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如何度过的?

一大早就前往办公室研究大豆育种;在云南省首个脱贫的深度贫困区一线走访,为当地产业脱贫工作“出点子”,中午还去查看果蔬长势;在工作岗位上研究智慧供电保障工作……

劳动节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的他们,是我们身边最美的劳动者。

王德亮:三十载痴情育种铸豆魂

5月1日,一大早,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研究员王德亮就来到了办公室。

办公桌上放着两本田间调查本,里面记载着大豆生长情况和实验数据。“像这样的本,一年要用好几个。”王德亮一边说,一边翻开本子。

一项项数据,一次次实验,见证了王德亮30多年的大豆育种情。在大豆生物育种室的实验室,不同的大豆种质资源,用袋子装在不同的抽屉里。王德亮随便抽出一个,大豆品种特性都烂熟于心。

1986年,王德亮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在这里,他走上了育种科研之路,“那时候所里大豆育种研究刚起步,在黑龙江垦区仅属三流水平”。

一个品种的育成,需通过杂交、选育、鉴定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后才能审定,至少要10年时间。为了把大豆育种搞好,王德亮就像拧上了“发条”,他住在单位,随时去试验田查看。“中午时间段,大豆授粉效果最好,为了不错过最佳时期,妻子经常把饭给我送到试验田的地头。”王德亮说。

十年磨一剑。2000年,王德亮培育的大豆品种垦丰5和垦丰6通过了审定,这两个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强,抗大豆灰斑病,受到市场欢迎。

2000年至2020年,他共培育出77个大豆品种。截至2020年,垦丰、垦豆系列大豆品种,在黑龙江省内外已推广7700多万亩。

他在简朴的办公室向记者说起自己的“小目标”:垦丰16等品种尽管单产水平仍很高,但也面临抗菌核病弱的难题,退休之前要培育出抗菌核病等综合性能更好的大豆品种。

边慧夏:3000公里外的脱贫“带头人”

1日上午,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副组长边慧夏动身前往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面条厂,在生产线上“转悠”,他和工厂的管理人员一起商量如何提高“昆品入沪商城”小程序的辨识度,方便更多的老年用户。

因为“昆品入沪商城”上的阳春面在上海消费市场的需求旺盛,深受老年人、白领人士的欢迎。

2018年8月,边慧夏向组织郑重提出申请,和28位上海援滇干部一道,走向彩云之南,奔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开启了人生新的航程。

世人眼中的昆明,有着“春城”的美誉,但边慧夏前往的东川区,因铜矿资源逐渐枯竭,自然环境“多山少水无平地”,发展农业规模化种植难以实现,当地经济发展缺少“拿得出手”的支柱产业。

如何彻底拔掉“穷根”?边慧夏决定围绕东川区的特色农产品做文章。他了解到,东川区有养殖兔子的传统,距离兔肉消费量较大的四川也不远,决定发展肉兔养殖业。在边慧夏的带领下,东川区养殖能繁母兔2000多只,惠及贫困户373户1364人。

“脱贫的过程中,村民最怕的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对接市场、创新生产、拓展销路方面,我们不断在‘动脑筋’。”边慧夏说,针对老人生日长寿面的需求,我们专门推出了定制款的长寿面,“七十大寿就可以选用70厘米长的长寿面,在材质、包装上的多种创新让我们的‘回头客’越来越多”。目前,东川面条厂年产量达万余吨,年营业额5000多万元,年利润250多万元,惠及两个村庄1300多名贫困人口。

2019年7月16日,东川区成为云南省首个脱贫的深度贫困区,昆明市也成为云南省首个全面脱贫的州市。

“心在哪里,就在哪里收获;爱在哪里,就在哪里结果。”边慧夏在扶贫日志中这样写道。

谢邦鹏:“三清高材生”变身创新“领头羊”

“在家总是闲不住。”1日下午,全国劳模、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主任兼数据管理组组长谢邦鹏,结束了一上午的劳模公益活动后,再一次回到了熟悉的办公室,研究“能源管家”等智慧供电保障工作如何升级。

穿着工作服,看起来和普通的电力工人没有太多区别,“80后”谢邦鹏其实是清华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的“三清高材生”。2008年毕业时,不少高薪、高福利职位都向谢邦鹏抛出了“橄榄枝”,但他选择了上海,选择了从一线工人做起。

从博士殿堂走进一线班组,没想到第一次到现场发现自己很多事情根本不懂,只能傻傻地旁观。谢邦鹏决定给自己“清零”,一切从头学起,他成了班组里拧螺丝、接线头、看图纸、做笔记最多的人,也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为骨干。

去年的“战疫”期间,谢邦鹏提前为辖区内发热门诊医院开展隐患排查,保证供电万无一失,还亲自上阵,投入到为防疫单位紧急增容供电的战斗中,实现了当天完成核容、当天方案正式答复、当天完成出图,一周内外线工程施工条件全部到位的“上海速度”。

2015年,谢邦鹏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截至目前,他的团队获得专利授权50多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奖项20余项。

“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这是我们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和担当。”谢邦鹏结合大数据技术,提出“能源管家”服务模式,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成立一年多来,他的团队共走访客户1840户,分析需求8000余条,服务效率提速20%以上,实现了城市大脑与能源大脑“两脑”的有机融合。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宋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