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陶岔渠首——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1-05-21 12:18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这是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无人机照片)。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是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无人机照片)。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这是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无人机照片)。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是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无人机照片)。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是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无人机照片)。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清漂机器人在作业(无人机照片)。这种机器人外观看起来像一艘小船,它用前方的触角收集小漂浮物,内置的过滤细网孔径最小只有5毫米,足以让漂浮物“无处遁形”。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是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无人机照片)。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这是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无人机照片)。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这是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可以看到用于阻挡体积较大漂浮物的拦网(无人机照片)。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是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清漂机器人(上)在作业(无人机照片)。这种机器人外观看起来像一艘小船,它用前方的触角收集小漂浮物,内置的过滤细网孔径最小只有5毫米,足以让漂浮物“无处遁形”。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专员尹延震(右前)操作无人机采集水样后准备降落。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专员尹延震操作无人机采集水样。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水质固定监测站点,工作人员采集水样。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水质固定监测站点,工作人员采集水样。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处,监测员李楠查看提取的水样本。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这是5月20日拍摄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无人机照片)。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5月20日,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处,清漂机器人在作业中。这种机器人外观看起来像一艘小船,它用前方的触角收集小漂浮物,内置的过滤细网孔径最小只有5毫米,足以让漂浮物“无处遁形”。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据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0.jpg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庞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