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体制“壮骨”服务“强筋”——北京市聚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2021-09-11 19:33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题:体制“壮骨”服务“强筋”——北京市聚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打破国外公司在我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填补了技术空白”“实现国产化自主可供”“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销售市场占有率第一”“开拓了新思路、新方法”……

近日,记者跟随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一督查组走进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自动驾驶到智能机器人,再到芯片制造,这里满是科技的味道,而创新与突破始终是这里的“主旋律”。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年以来,中关村如何保持住强劲的创新活力与迅猛的发展劲头?又是如何驱动北京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前进?在与各科创企业的恳谈中,督查组找到了答案。

“我们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当地政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在各方面给予的帮助。”北京中科海讯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云涛坦言。

刘云涛回忆,2005年,他的几位老师和师兄共同创立了这家公司。创立之初,师生们不懂“生意经”,更不懂怎么报税、如何申请税费减免,这些流程让这些学院里出来的高材生“一头雾水”。

多亏中关村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帮助他们理顺思路,提供专门服务,这家专注于海洋装备研发的公司才能“扬帆起航”。

关键时刻“拉一把”更是急企业之所急。刘云涛告诉督查组,该公司2019年急需一笔资金投入大数据分析工作,正是中关村管委会及时对接中关村示范区重大高精尖成果产业化项目,投入1000万元资金化解了企业难题,推进了总投入达3000万元的关键研究项目。

“他们能看到的都想办法帮着我们解决,现在还帮我们申请了公租房,这样好的条件谁不想留下来呢?”刘云涛介绍,目前该公司年产值已达2亿元以上,20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到一半。

“管家式”的贴心服务不仅是“老街坊”专享,也让“新邻居”暖心。

大兴-亦庄园属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这里有一家今年刚完成A轮融资的初创企业——成立于2017年的北京中关村水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没有政府的贴心服务,我们很难走到今天。”该公司工作人员徐丽(化名)告诉督查组,该公司主要从事专业医疗器械的检验检测,属于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平台型公司,2019年,正是中关村管委会帮助他们对接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的扶持,并逐步打通融资渠道,才让企业发展“后劲十足”。

而最让企业满意的则是中关村管委会无微不至的主动服务。“从一开始我们15米层高的实验室选址,再到疫情期间对我们的大力扶持,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留在这里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徐丽告诉督查组,目前该公司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公司员工中70%属于科研人员。

“软”服务提升了科创企业满意度,“硬”体制的不断完善则给科创企业发展织密了“防护网”。

督查组走访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针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刚性偏大、经费报销难等问题,出台实施“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科创30条”等政策措施,为科研项目保驾护航。

体制创新更激发了科研动力。作为北京市推动设立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申报从两年的申报周期变为直接给予资金支持,大大提升了效率,而这得益于采用了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主任)负责制,赋予法人研究机构充分自主权。

国家实验室则成为科创的领军力量。中关村、昌平、怀柔国家实验室已全部完成挂牌并顺利推进建设相关工作。

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正是从“硬”体制到“软”服务的全方位覆盖,让北京市朝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前进。

记者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了解到,2021年1月至7月,北京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32.4亿元,同比增长23.3%;发明专利授权量达4.74万件,同比增长47.8%。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李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