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补上短板、强化特色、分享收益——乡村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2021-09-26 16:43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补上短板、强化特色、分享收益——乡村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湖南、贵州、江西、黑龙江等地乡村采访了解到,各地大力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壮大发展动能,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带动群众增收,乡村产业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

接续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看乡村产业发展如何补短板

金风送爽,瓜果飘香,行走在武陵山区,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经过前些年的脱贫攻坚,武陵山区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基地”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在采访过程中,有乡党委书记询问能否帮忙销售香菇。原来,这个乡发展香菇产业,销售的多是初级产品,没有商标,缺乏商品化包装,销路有限。

这个乡香菇产业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2020年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建成扶贫产业基地30多万个,发展合作社72万家,产业扶贫政策覆盖98%的贫困户。脱贫地区的产业具备了一定基础。

但脱贫地区的乡村产业,不同程度存在品牌影响有限、竞争力不强、销售不畅等问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对脱贫地区产业进行接续帮扶,补上营销、技术、设施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8月31日,薇娅一场公益性质的直播带货,将贵州省石阡县的“紫孔雀”红茶推介给网友,不到10分钟就销售近万单,销售额近40万元。这刷新了石阡县许多茶企负责人对网络营销的认知。

在昔日贫困县——湖南省平江县的加义镇芦头村,2019年,全村村民共同出资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全力打造“芦头境谷”旅游项目。农家乐和民宿也开了七八家。

多点开花的乡村旅游项目让村支书陈加宝压力很大:“我们的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有的地方手机信号微弱。”在县里支持下,景区引进专业策划团队,今年夏天增加森林云漂、观光小火车等网红项目,旺季单日游客数量翻了几番。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脱贫地区的产业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不能就此停步,要继续强化帮扶,引入更多市场力量,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从产业发展的根本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持续做强,壮大发展动能,看优势地区如何强特色

在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酿甜酒的传统延续千年。目前,长乐甜酒产业综合年产值达5亿元,就业人数4000余人,带动本镇及周边乡镇近千户种植糯稻。

尽管基础不错,但长乐镇甜酒办主任李世林考虑得更远。产品形态单一、消费群体偏小等问题较为突出,尤其在各种新式饮品的冲击下,甜酒难以吸引年轻人。

如何为传统产业赋能,延长产业链,发掘新价值,激发新活力,是一道崭新的课题。

长乐甜酒正在努力破题求解。目前长乐镇正在建设年产3万吨的甜酒产业园,引导4家企业入驻;依托湖南农业大学建立新产品研发平台,丰富产品形态。

即使有高科技加持的农业项目,同样需要在产业转型上加快“破局”。

走进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宏福现代农业小镇的温室植物工厂,各种番茄色彩斑斓。

现场负责人赵泉宇介绍,这个现代连栋温室项目打破了地域和天气限制,番茄可以连续采摘10个月,每平方米可产出27.75公斤,是传统栽培模式的近10倍。

虽然市场认可度比较高,但赵泉宇说效益并不那么风光。项目运营成本高,仅冬季天然气取暖一项成本就达600多万元。种子成本也较高,一粒从荷兰进口的番茄种子就要约1欧元。

“我们聘请专家团队种植管理,提升‘农业+信息科技’水平,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生产出更加高产、优质的番茄。”

如何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等,在“钱、地、人”三个方面打出“组合拳”,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说,需要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各项改革由点到面的全覆盖,围绕对接市场消费需求,构建起凸显精细农业特色、实现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

完善机制,利益联结更紧密,看产业如何带动群众增收

中秋节前夕,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伟科一边筹备着玉米收割,一边谋划着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他说:“现在效益好,我们准备把更多乡亲拉进来,一起增收。”

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投入约20亿元,在当地发展农产品加工项目。刘伟科所在的合作社种植优质小麦,探索了两种模式:一种为固定租金模式,每亩地流转费用为800元;另一种是概括为“532”的股权分红模式,即农户拿土地入股,合作社培训的职业农民以技术入股,金沙河面业集团拿资金入股。按照职业农民50%、金沙河面业30%、农户20%的比例分红。

“农民认可哪种模式,合作社就推行哪种模式。”刘伟科说,合作社种植规模从2019年成立之初的17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1.24万亩。

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工商资本每年投向乡村产业的资金都在万亿元以上。目前,一些乡村产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增值收益留给农民的不多,这些状况需要改变。

各地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多地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产业发展与村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投入乡村产业发展中,方向应当是“三多”,即多办一些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产业,多办一些产业链条长的产业,多办一些带动收入较低农户的产业。

在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辣椒产业园里,今年55岁的村民黄冰花,正和其他村民一起采摘、过秤、装车。“公司让我过上了好日子。”她说。

黄冰花口中的公司是指当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高安市上湖乡的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当地政府启动上湖辣椒产业园建设,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保底价+市场二次连动”的“二次分红”方式,逐步完善“六金一利”利益分享模式。

所谓“六金一利”,就是订单农业有“订金”、基地就业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参与管理有“酬金”、超产分成有“奖金”、风险防范有“基金”、参股经营有“红利”。

“发展乡村产业,归根到底是要帮助群众持续增收。”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让大家有底气去发展产业,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执笔记者周楠,参与记者王建、刘阳、姜刚、陈春园)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于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